从天台种植获得的幸运接踵而至,在美好的周末的晚上,我接到了学生成长中心张校长的电话,希望我在一个现场会中上一节食育理论课。虽然我还不知“食育”的具体概念及内涵,但常常在生物课上与孩子讨论饮食之道的我还是自信满满的接下了这一重任。
第二天我作为食育理论教师与食育实践老师讨论良久,主题定下了家政教室负责人袁老师一直在教的“经典鲁菜木须肉”。讨论过程中我暗暗规划,生物学中相关的营养知识和种植体验两大模块就是我课堂设计的核心主题,我只需要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就可以了。然而讨论的过程中袁老师给我讲起了木须肉名字的起源、木须肉色彩搭配的美学知识。我豁然开朗,作为一个生物老师,我眼中的木须肉已经不是一盘菜了,而是各种营养成分的排列组合,缺乏生命的彩色,缺乏生活的美好。
带着新的视角,我开始搜集到更多的资料。木须肉是一道经典鲁菜,隶属于孔府菜这一分支,原名“木樨肉”,因其中的炒鸡蛋像木樨花而得名,不由暗暗佩服古人的优雅,一道菜就把生活过的像诗一般。木须肉的精髓是鸡蛋炒肉,在古代不论是鸡蛋还是瘦肉都是山珍,是鲁菜重油的代表,辅以竹笋、黄瓜片使其油腻感降低而更加爽口,所以木须肉不是我原以为的黄瓜炒鸡蛋、肉片,它是鲁菜雍容华贵的缩影,其搭配更深深被我们齐鲁大地代代相传的儒家文化影响。一道菜中可见“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天、地、人、食合一”的人生境界。作为食育理论课老师,我不能仅仅站在生物的视角,更应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让传统文化的血液在课堂中流淌。
广泛的搜集资料更带给了更多我生活的启迪。相传木须肉这道菜是山东一大户人家专门为其备考儿子准备的一道菜肴,其子吃后大悦。此菜品来与过桥米线又异曲同工之妙。作为母亲,我从此菜品中感受到了无言的爱的传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精选猪的里脊肉、新鲜鸡蛋以及东北木耳、脆笋等食材,都属山珍之列。我想那个幸运的学子吃完这道菜,读书都会心怀感恩。虽然现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木须肉的材料来源已经变得有些普通,做法也较其他精雕细琢的菜品更为简单,然而曾经的那份情依然在传递,需要我将这份情继续传给我们的后代。
带着这样的情结,我开始了我有文化气息的食育课堂探索。以前羡慕语文人课堂的儒雅,我就借鉴学习让孩子准备了题为《鲁菜文化》的课前演讲,让孩子讲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孩子们自主构建,充分发散思维,之前学习的生物生理知识在纸面上流淌,奋笔疾书计算每种食材的营养成分,看着他们兴
奋的参与,我很开心。这就是知识原本的模样,有生命、有生活。
“木须肉”里的生物、生命和生活“木须肉”里的生物、生命和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