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清明雨未纷纷,正是踏春好时节。踏向何处?无意中看到一条全国百个特色村庄的信息,其中一个竟在离城区35公里的地方,更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村是“粉面男孩”的家乡。
经过莲花农业园区内一条长长的玫瑰大道,就到了位于芝溪下游平原的涧峰村。蓝天白云下,油菜花田一片鹅黄,远望群山层叠如水墨画卷。进村的路平坦宽敞,一棵棵古樟虬枝伸展,蔽日遮荫,枝条上挂着“吉祥如意”的红灯笼。路边是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家小楼,墙上嵌入一只只长满花花草草的土瓷罐,院落门口均挂有一块印有家风古训的牌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f9304091339fdc3f.jpg)
走进村里,青石板与鹅卵石铺砌的甬道纵横,新居与古宅交错,流水潺潺,绕墙越户。村中距今百余年的古宅有20多处,保存较好,牛腿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雕刻十分精细。村中较大的祠堂有两座:余氏祠堂始建于民国三年,徐氏大宗祠重建于清康熙48年(1679年),嘉庆帝钦赐“银缎匾额,七叶衍祥”。两处建筑飞檐走角,虽经岁月风雨剥蚀,仍不减其气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f26afa6e27f69dbd.jpg)
在村子里流连徜徉,我想要找的是“粉面男孩”的故居,可只找到村口宣传栏“烈士榜”上两百余字的事迹介绍,与百度信息量比,似乎就多了四个字“涧峰村人”。
“粉面男孩”即“Pink Boy”王多祥。去年11月28日我曾在简书上发过一篇散文《粉面男孩》,介绍过这位面如敷粉、文气腼腆的俊逸书生的故事。其实所知甚少,只听一位老人介绍,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笔记本上曾写有“没有信念,宁愿不做,有了信念,生死以之。”他是一位教师、地下党员,被捕后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就在距我们这座城市解放不到一个月前即1949年4月,与其他五位地下党一起,被国民党活埋于东门郊外荒野。就义时年仅25岁。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3594f37144f4b5d7.jpg)
当年的“粉面男孩”如活到今天,应是95岁高龄。我向村民们打听,欣慰的是他们大多知道村里有这么一个人,是当地的“六烈士”之一,听说过他们血洒黎明的事。还知道王多祥当时已组建家庭,他有一个女儿,如今应是七旬老人了,生活在城里,村子里他的侄子还在。更多的信息,他们就不知道了。
就在我满怀遗憾地快要离开村口时,迎面走来一对知识分子模样的老夫妇。他们是专程奔王多祥故居而来。听说他们是浙工大的教授,曾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看到过王多祥的事迹,知道他是涧峰村人,这次趁清明回老家祭祖,专门寻踪而来祭拜。英雄如在天有灵,知道他英勇就义70年后,一对老人专程前来他的故居寻访,亦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45adf104277de0ba.jpg)
城市中心公园的烈士纪念碑上,有英雄的名字,每年清明、七一前后,机关党员、学生们会成群结队前往祭拜。可英雄来自何处、归途何方?曾有过怎样的童年和少年?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在外工作的村里人,热心地带着我们一行四人,在村子里如走迷宫,四处寻访哪一处曾是当年王氏大家族的居所,是那一片火烧风蚀的断垣残壁么?是那一片爬满藤蔓、墙皮脱落、窗棂朽烂的老宅么?还是漂亮的农家小洋楼下的那片地基?一位村民手指划了一个圈,说这附近的一大片以前都是他们王家的,具体哪一处是王多祥儿时的家,他也不太清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427f4eccd7494fbf.jpg)
而这更加勾起我想了解的欲望:“粉面男孩”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大家庭?有这样家庭背景的青年才俊又是如何摆脱家庭的羁绊,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做出了经天纬地的牺牲?
我们向那位带我们寻访、有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打算的村民表达了想法,希望他能通过村干部做些工作,收集整理英雄遗迹、史料,恢复英烈故居,为后人留一处永久的红色印迹,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不能忘却的人物。没有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何来今天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与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资源相比,人们是需要身心的放松,同样需要从历史人文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不管怎么说,这一个清明时节,无意间踏上英烈出生、成长的这片土地,冥冥之中也算是一种天意吧,让我对文中的那位“粉面男孩”更多了一些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0998/8bf183f5c37ccce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