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隔壁女生发的内容:
“我的性取向是女生,意思就是我喜欢女的,是真的,不开玩笑。”开头还加上了她的名字以及自我介绍。
我和她同班一年,接触不多,见面点头,微信点赞,这一条我斟酌很久,私信问她,真的吗。她回我,嗯,不开玩笑。
点赞和评论里多是和我一样的点头之交,有人直言评了一句:恶心。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告诉她:我觉得你好有勇气。
她说,其实只是没想过后果。
没想后果的事谁都做过。不考虑后果可以很酷,但后果两个字会对你变本加厉。
听人说表达需要勇气。
好比看到花,说花很美。就会有人站出来,气势汹汹地说:也有不美的花。
下一次怕了,说:花很美,但也有不美的花。这句话就成了废话,这句表达不需要勇气,但也就成了无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的外交政策均提到“求同存异”,我暂时把它看作一种对不同观点表达的鼓励。
这一优秀德行长期被遗漏忽略,于是遇到了“异”,就大惊小怪,认为罪无可恕,必须加以抨击,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正确。
异性恋是多数的,因此同性恋人变成了“异”,他们一句寻常表达,需要鼓足万倍勇气。
他们习惯分门别类地归纳人群,区分出哪者多少,才会站在制高点,优越开口说:“恶心。”
微博上有人总结:
“我知道有人喜欢吃香菜,可香菜味真恶心。理解不了吃香菜的人。”先披上中肯的道德外衣,再加以抨击,既有不引火上身的中立态度,又有阐明立场的得意开脱。一盘好棋。
对于那些我不理解的东西,嘻哈和纹身,信仰和朝拜,泡吧和蹦迪,还有同性恋。
它们没违反法律,也没有颠覆品行。有些我曾厌弃的,接触后成了喜爱,我不愿意触碰的,就秉承远离和尊重的原则。
有一句话说:若你在不公正的情形下保持中立,即你已经选择了站在压迫者的一边。
保持沉默。有时是一种美德。
同性恋这堆干柴受到的歧视和污蔑已经够多了,不想再多你这一把无名之火。
“恶心”是先天生理反应的本能,并没有错;而是否这样说出,则是后天品德束缚的规则。两者并不冲突。
好可惜,他们以为不理解你,实际是不理解爱意。他们用器官定义爱情,而不相信荷尔蒙和灵魂的反应。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档节目叫《中国达人秀》,冠军是一位用脚弹钢琴的男生。
他极自信又倔强地告诉观众:“没有人规定钢琴只能用手弹。”
那么到底又是谁规定了,必须异性才能相爱。
我自知成为世人眼里的异类,不敢昂首挺胸地说一句:“没有人规定女人只能爱男人”,那时迎来的不是综艺节目里为勇气喝彩的掌声,而是街头巷尾的口舌杂谈和唾沫星子。
始终无法在一个开明晴朗的地方,肆无忌惮表达爱意。即是如此,所有错误仍全部丢给了我。
生活已经够艰难了,何不少一些敌意和戾气。
我也想过,若不是事情发生在朋友身上,我是否会关注这一群体。
想起第一次看见有人写下他们时的文字:
“不需要支持,但也不承蒙鄙视。”
“我生来顶天,我死也立地。”
“能恶心到你,是我的福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