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开启了我的展览之旅。
“匠心瓷刻、竹刻展”只有一个展厅,被嵌在闵行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中央,有点像主餐之后的甜点。展厅很小,不过,精致又清静。
所谓瓷刻、竹刻,是在瓷器、竹器上进行艺术雕刻的传统工艺。雕刻艺术家会将翰墨丹青的印迹用刻刀移至其他材质的工艺品上。这个迷你展厅展出的是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资深工艺师朱榴生、杜行梅夫妇,潜心学习、倾情创作,镌刻出的优异作品。
两位年近八旬的两位老人将其创作的84件瓷刻、竹刻作品捐赠给闵行博物馆,以显示他们对工艺美术事业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作品精巧细致,很多是和一些绘画大师进行再创造的合璧之作。展品中很多是雪白的瓷盘瓷瓶,配以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让名家的山水画再次焕发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来赋予人美感。
黑底的乌金釉盘,刻以山水,远处群山峻岭在灯光下熠熠发光,近处几株青翠不老松
在方寸之间,遒劲有力,向岩壁伸展,只指苍穹。山间还有几只飞鸟展翅,算是点睛之笔,让人想起王籍的诗: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另一只瓷刻盘子是临摹谢春彦《罗汉图》,你瞧这罗汉神态怡然,连鬓带腮的美髯可爱地翘起,自顾自腆着肚腩,盘腿端坐在蒲席上,面前几粒散落在地的红樱桃。他双手抱着心爱的黑猫,无比宠溺的眼神,猫与寺僧,自古良伴。这罗汉教会你我岁月静好,生活自有清风明月,鲜花瓜果,还有手上那只双眼炯炯有神的猫咪伴晨鼓暮钟,岂不乐哉!
还有陈列其中的一盏皮灯,灯罩上一面刻有山水,一面则是微刻的《前赤壁赋》,你想想拥有这灯的主人该是多么惬意,月夜皎洁,万籁俱寂,此时点起灯,灯光昏幽,而《前赤壁赋》中的名句浮上心头: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或者竟不是惬意,而是骨子里散发的凄冷和人间清醒。
除了瓷盘瓷瓶,其余的是瓷板挂屏了。瓷板展出的是一组那个峥嵘岁月里走出来的英雄人物:从窑洞中救出战友的张思德、坐在驾驶位上回头一笑的雷锋、在地雷训练发生意外的王杰、抢救落水朝鲜儿童不幸牺牲的罗盛教、在山洪爆发时抢救物资的金训华、抗洪抢险的谢臣…
这些英雄人物正因为艺术家辛劳地创作,才使得人们永远怀念。
展厅的这些作品精雕细琢,绘出世间万象、山川美景。艺术家以刀代笔,不仅再现了书画作品的形式与神韵,更带有刻刀所能呈现的,与原作迥然有别的独特的力度之美。
匠心是需要传承的,这对贤伉俪从事雕刻艺术工作三十年余年,将瓷刻、竹刻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观展的我除了觉得她们技艺精湛、构图巧妙,同时也深深为他们身上那种为技艺传承不懈努力的精神而打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