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人物
《我们仨》| 人生是一个人的修行

《我们仨》| 人生是一个人的修行

作者: 宋同学的小书洞 | 来源:发表于2018-05-11 23:30 被阅读117次
114.jpg

首先感谢杨绛先生那最素的文,而体现出最深的情。
深入人心的也往往是那些最朴实的故事。
只恨自己没有过早的读到此书,用故事来造就自身,深感歉意。
借此推荐给你们。
此书感悟最深之处令我联想到一个人的一生。
一生追求
正如杨绛先生再书中说的那样:“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利。”
而追求的知己则是志同道合之人,可相互探讨,相互请教。
现如今的我们,有如此心念的人少之甚少。
大多数人往往吧名和利放到了第一位,
在他们的世界里,花天酒地的生活视乎成了常性,各种饭局以及应酬成了他们仅有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枯燥,充满着铜臭的味道。
他们会因一件烦心事而咒骂社会的不公。
他们也同样会因痴迷,而放弃原则。
久而久之,他们不会过得幸福,反之,他们过不起这种生活而相继走散于人群。
而从书中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和锺书先生的追求很是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他们一起承担,困难则就不复困难,他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他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生不求名和利,只愿有知己相伴,足矣。
他们的故事正如一坛老酒,沉淀的时间越长,越可深入我们的生活。
多年之后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
一生所爱


117.jpg

找一个人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易。
找一个人一起看看书,互探讨 ,难。
找一个人一起看一辈子的书,相濡以沫,疑义相析,难上加难!
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爱情也可作为楷模。
书中写到他们在牛津求学时,因学校图书馆资源丰富,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又深爱读书,他们相继细读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等等书籍,他们相对而坐,沉默不语,时间匆忙而过,各自感叹时间的飞逝,只有书写下来才可保持瞬间。
书中附页部分有因病入院而给杨绛先生写的书信,教导杨绛先生以后一个人要多注意身体,因操心杨绛先生的一日三餐,还专门写了食谱赠与杨绛。
“我想走的慢一些,这样你就可多送一程。”
离别拉的越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杨绛先生算不清,他只知道陪锺书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甚至转身不知该去向何处。
生死别离,一句好生过,便一睡不醒,独留一人在世,长达20年的别离,终于,又要想见,此见,愿没有生离,也没死别。
一生所念
钱媛老师是“我们仨”其中的一人,是杨绛先生于锺书先生的爱女,也是英国一所高校的教授,她出生在牛津大学,跟随父母海外求学,1938年因国内战乱而相伴回国,从小就读各大名著,自学英文和俄文,长大后正有国内乱斗,曾“火线入党”参加“四清”活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下乡”。
工作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只到十年后才有的机会将给父母听。

杨绛先生和锺书因钱媛而骄傲,但超负荷的工作让两位老人很是担忧,他们只求不分离,但还少不了分离。
“1997年早春,钱媛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
人生的伴侣先后离开,可见杨绛先生当时所经历的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晚年之年,杨绛先生以虚实相生的梦境作叙,她与锺书、女儿之间的最后日子有如一场亲人间心灵相通、温情而不愿醒来的美梦。等待大梦初醒,杨绛先生只能坦然“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图穷的羁旅倦客。”的现实。

《我们仨》此书继爱女钱媛之意定下标题,继夫君锺书之意下笔简易,三人犹如一人,而最后一人却思念着三人。

2016年杨绛先生被通知离世,时隔20年的分离,终又得以相聚。
人生就是如此,相聚相散,世道轮回终将会回到起点,而起点又似终点,只是没了记忆而已。
愿你的此生有知己相伴,有故事可述。


113.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 人生是一个人的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xb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