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籍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作者: 广告拜物教 | 来源:发表于2016-05-27 13:59 被阅读456次

一书识中国,甘做浮士德——《乡土中国》读后感

0

我从来读过这样一本书,可以洞见、智慧地揭示现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实质。婉婉道来,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原因,以及遭遇现代西方文明冲突后发生的变化。

读后有感,但远不及原书本身的厚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费孝通先生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比我所有的思想加在一起更加深刻。比读后感更好的形式,应该是将整本书一字不落的背下。

1、浮士德

亚普罗和浮士德。这两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对整个中国变化的概括。

亚普罗式的文化,是秩序至上的文化,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越了人力的创造,人类应该去接受他,维持它。

而浮士德式的文化,是冲突至上的文化,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失去了意义,前途是无尽创造的过程,不断的变化。

乡土文化是亚普罗式的,现代文化是浮士德式的。这将交织成两条线索,贯穿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中国,一个快速从乡土文化的国度,向城镇化的国度进行过渡。所有的冲突、不安、浮躁、机会、变革,只要和文化有关的东西,都逃不脱这条变革的主线。

2、传统

顺着这条主线说开去的第一个词,叫做传统。

中文词汇,在包容性和内涵性上总是可以做无限的延伸,而在准确性和唯一性上,却差了许多。“传统”一词,我已经听过二十几年,不下两千遍,却无法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和内涵,最终常常沦为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另类标签。

传统,事实上是亚普罗式文化的具象表现,在安土重迁的乡土生活中,变革和变化都变成了稀罕事,几百年不曾有重大变化。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过去的经验和长辈们的话语权就成了生活的参照物之一。久而久之便神圣化了。对传统的遵循,其原型是对经验的遵循。过去已经发生过,未来再来也不稀奇。这种对生活经验的尊重逐渐演变成了文化。所以我在最初质疑“中华传统文化”一词时,一直好奇为什么人要遵循“传统文化”,为什么说这是“传统”就意味着这个东西是正确的。由此观之,逻辑的出发点源于此。

但是,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反传统。

乡土社会的经验在这个社会反而形成一种桎梏。在今天,和过去不同的是,对于都市人而言,和平变成了常态,物资充沛变成了常态,社会创新成了常态。过去所追求的,反而是现代不懈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平静、惯性生活,反而成了悲惨的代名词。

在“生存”唾手可得的年代,丰富多彩才更加的稀奇。从生活方式上而言,传统的东西正在土崩瓦解。如果因循守旧,用过去那一套价值观的话,现代人会感受到内心巨大的冲突和矛盾。这从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弱。

3、乱伦

“乱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可能在今天特指某种性关系的发生,但其本义的出发点是传统乡土社会的道德基石。

一个被引用了无数次的开头,但仍然无比适用于当下中国的描写,是狄更斯《双城记》里关于法国大革命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毫无疑问的是,当下的中国存在无数的社会问题。而如果偏激一些,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变革的问题。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全新的购买能力,都对过去认知社会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包括对“伦”与“乱伦”的讨论。

过去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讲究“纲”,以君为纲,以夫为纲,以父为纲。这是一种在“礼治”和“传统”影响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在这样的道德体系下,中西方的基层格局也出现巨大的差异,一种是差序格局,另一种是团体格局。

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由己及人向外推的道德格局。古人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排在首位的是修身。通过自身向外扩展的过程,如同水面波纹形成的同心圆。以圈层式的浪花区分远近亲密,而道德观念直接和亲疏关系相挂钩,同样一件恶事,在疏远的人身上,必然是作恶不赦,到了亲近的人身上,可能是苦衷难言,情况迥异。

现代西方的团体格局,则是强调人的属性聚群效应。在先生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方人说“我们家来拜访你”,必然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指的是现在家庭成员的全体。而在中国的格局中,则会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带着妻子或带着孩子。在道德观念来看,利益和权利是以团体划分的。团体内的成员有着平等性和聚集性。对同一团体内的人是“兼善”的,是人人平等的。

这和乡土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孟子最反对的就是墨家“兼爱”的那一套,这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是天壤地别的,所以孟子要骂墨子“无父无君”,可能用儒家的道德来批判,就是“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了,是为儒家里道德的大忌:乱伦。

4、横纵轴

沿着“伦”与“乱伦”的论调说开去,值得关注的是,乡土社会和西方现代社会,“伦”的线索有怎样的区别。

在“家族”一章中,先生用了“横竖轴”的概念,对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构成社会体系的最小单位——家庭和家族进行区分。一针见血。

横纵轴的差别是造成乡土与现代“伦”的基本定义差别的原因。

所谓横纵轴,是指家庭和家族的主轴是一个怎样的线索。

现代西方社会的主轴是夫妻,是所谓的横轴为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团体。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而中国的乡土社会的主轴则是纵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的。而夫妇之间的横轴关系成了配轴。在中国会有入赘、收儿媳等说法,事实上是把夫妻关系作为纵轴的补充。同样的,还有望子成龙,继承香火等说法,也是对纵轴的一种充分展现,也难怪中国的高三学生活得那么累了。

费孝通先生不必多说,一旦采取了横纵轴的视角来看待的话,世人会对如今社会的变革有着更丰富、生动的理解。在纵轴里,父子关系成为了主轴,而在这个主轴中,天生具备的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是从出生就注定了的,并且在生活经验上也极具优势,因为乡土性的社会并不能对这种经验的先天优势有所突破(不比当下的互联网社会,创新成为某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当社会的基本结构以主轴为纵轴形态出现的时候,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解构的角度势必也是纵向的。所以,从传统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尊老爱幼,一定要孝敬长辈,一定要服从权威,服从君王。权威所具有的层级性是非常清晰的,不可越界。

反观西方的横轴结构,则决定解构社会的角度,是人人平等的角度,在夫妻为家庭主轴的前提下,从概念上各占50%的权力和义务,这也是对西方核心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核心佐证和解释。

当然,这样的区分难免有过于简化的嫌疑,忽视了存在于每个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不过,当我们用这样的坐标系来审视当下的变化之时,不得不对现今的社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个变化中的中国,正是从纵轴为主的乡土社会,逐渐向横纵轴均势的方向发展。这场变化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史的开启,从鸦片战争中英因为价值观社会观的巨大差异所爆发的冲突,中国就一直在探索这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对比受中国文化广泛影响的韩国来看,韩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则温和许多,更多是以一种灌输式的而不是冲突式的发生,所以今天韩国的文化当中,纵轴为主的线索仍然十分明显,比今日中国城市更甚(乡土中仍然和韩国相仿)。我们不能把这种变化概括成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或者退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反思,将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结构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5、社会与社会学

读后感难以结尾,书的内涵极其丰富,有着无限可以探讨的空间。然而读后感不得不结尾,那不妨再对这样解构问题的角度来发散一下自己的思维。

《乡土中国》一书中一共一十三篇论文,每一篇论文无一不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乡土中国和现代社会的差异所在,而每一个差异由包含在整个社会的习惯和文化当中。无论是前文提到的亚普罗式文化和浮士德式文化,还是主轴为横轴或是纵轴的区别,亦或是没有详细说明的团体道德和个人道德等等,都反映出了乡土社会这种阶层似的、中心化的结构,放在70年后的今天,仍然符合时宜地折射出“去中心化”的社会化本质。

然而,如同先生在后记中所论述的社会学的尴尬现实,不同于从社会学中独立出的政治学和经济学,在对剩余领域的研究中,对本质和结构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做到理解,而无法提供更合适的范式。

那么,同情之外的社会学,剩下的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5年前,大学期间,自我膨胀的时期,带着各个学院连专业都没分的大一大二同学们,跑回家乡做社会调查,起了个宏达得不得了的标题,“矿业城市的转型发展调查——以六盘水煤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例”,在无数个后来想起这段日子的夜晚,都臊得恨不得钻到地下去,不知道家乡那个小城市的相关人员,看着这批幼稚得不开化的大学生们,究竟作何感想。

然而,当我再回顾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它是有效的,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对我个人和当时那帮年轻的学生上。

结论是:社会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化、人性化、历史化的解构,为大多数商业和政治行为提供了最清晰的脉络图。这种脉络图为产业升级或是消费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和坚实的佐证,以确保在活动的出发点就最清晰地抓住事情的重点。

回归我的经历。几个月前,家乡六盘水,这个自称为“凉都”的城市,举办了国际的马拉松比赛。这一行为竟然如同项链的线一般,把整个调研的线索和凉都发展的可能性铺开在面前。

没有谁不关心家乡的发展,但如果单独地问我,一次马拉松比赛能够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吗,正常人的逻辑都会给出正常的答案:当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然而,如果把时间拉长,和过去的城市发展比起来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五年前的调研,也确实是收获了一些资料的,当时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问题,如果要发展旅游业,一个摆在面前的瓶颈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景点开发也需要更多完善。如果在今天的话,我会把这样的问题看成一个二元冲突,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次马拉松说明什么?在这样的二元冲突下,马拉松就说明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业甚至度假业的发展;同时还将会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经济崛起,直接从资源型产业拉动转化为服务型产业拉动,实现产业的跳级。对比现阶段中原三省,东北三省的状况来看,这简直是产业转型的理想模型。

这将保证什么?很长一段时期内的GDP增长率,这个城市的人们相对于其他城市,将拥有更强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吧。

或许这也是社会学视角的一种意义,既然理性人的假设太过理想,那么不如把感性去物化,要么有经济,要么有幸福,总不会吃亏吧。

完。

相关文章

  • 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读后感 最近工作比较忙,没什么时间看书了。断断续续的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费孝通的这本《乡土中国》。然而这...

  • 乡土社会—血缘关系的社会,无讼的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感悟 血缘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继嗣,划分立场的。乡土社会是个血缘社会,一个村落...

  • 中国的乡土——《乡土中国》读后感

    对于乡村,平时其实很少接触,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些影视作品都没怎么看过,看过最相关的也只有网络小说中的种田文了。虽...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读后感

    这本书的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一共由14篇论文组成。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

  • 《乡土中国》读后感

    文/1603 第一次知道费孝通先生,倒还不是因为这本《乡土中国》,而是因为其另外一部作品《江村经济》。在这部作品中...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从前听过不少人提到这本书,都满是赞扬。暑假一读的确如此,费孝通先生通俗却又不失深刻地解释了令人费解或又是习以为常的...

  •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我理了一下大致的方面,提出了两个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比较中国...

  • 《乡土中国》读后感想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讲述地是中国的乡土社会。我们现在的现代社会和那时中国的乡土社会不同,是经历过社会变迁的。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xf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