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是治理的意思。 乘,读作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有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这一段讲国家大事,治理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备这五样,方能治理好国家。
为国者要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周公的道德学问是孔子最佩服的,“周公吐哺”的故事广为流传。周公在吃饭时,有客人来拜访了,他的饭还没有吞下去,他就马上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都不怠慢。饭虽然还没有吃好,但是他以接待客人为重,以国事为重,客人走了以后,再回来继续吃饭。吃着吃着,饭嚼在嘴里,又有一个客人来了,他又把饭吐出来,因为如果要吞下去,时间还要更久一点,所以干脆就吐出来,又去接待客人。有时一顿饭来三个客人,他就“一饭三吐哺”。古人头发很长,周公把头发刚刚洗好,还没来得及用布擦干,一般擦干之后,把头发卷到头上还需要一点时间。这时候有人来了,结果周公来不及整理好自己头发,就马上用手挽住头发去会客。如果有三个人来访,他的头发就三次握着去见客人,所谓“一沐三握发”。正是他这样一种态度,才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另外,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一生奉行恭谨二字。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三思而后行,他带兵打仗非常谨慎,推行政策也很谨慎。所以诸葛亮这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疏漏。古人赞扬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一生精忠报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国者必须与民诚信。只有取得人民的信任,政策才能得以推行。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
相反,如果失信于民,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节用,财务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汉文帝就是一位节约型皇帝,不仅大力提倡节俭,而且还以身作则,饮食是萝卜青菜,经常穿着草鞋上殿办公,龙袍还打着补丁,没盖过宫殿,没修过园林,没增添过车辆仪仗,连狗马都夜没有增添一只。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于是,就放弃了建造高台的想法。通过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
《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得到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成为2013年十大新闻热词、网络热度词汇,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
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体现一种仁政,以人为本的思想。继续举汉文帝的例子,汉文帝执政23年,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赐给全国民众中应当继承父业的人每人一级爵位;因为立皇后的缘故,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官吏们要整顿好各自所担任的职事,务必减少徭役和费用,以便利民众。撤销卫将军统辖的军队。太仆掌管的现有马匹,只需留下一些够用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亲自带头耕种的籍田来供给宗庙祭祀用的谷物;废除肉刑和免除农田的租税;发生蝗灾,文帝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姓。
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就是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不折腾”。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荒废农时,不问人民疾苦,弄得民不聊生,最终也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所以,具备了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五样,方能治国,为国者不可以不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