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20
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拥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课题时的内心状态。所谓“课题”,辞书解释为:所分配的问题;要求做出研究、解答而出的问题;义务。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发展课题”的术语,在教育心理学中则有“课题分析”的用辞。
学习课题是应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或信息,这种课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学习“教材”的方式展开的。在这种场合,至少会发生两个事件: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识,这就是理解与动机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就是课题的认知与动机作用的问题。
奥苏贝尔和罗宾逊分析了构成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1、课题的大小;2、课题的难度;3、步子的大小;4、进度。
上述变量依存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业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简易课题,外部动机的作用是必要的;复杂课题,内部动机的作用是必要的。所谓使学生构成学习课题,必需蕴含两个涵义:使之对课题内容有适当的理解,并且产生解决课题的动机。
几名学生解决某一课题,集体解决、合作研究的课题可视为“集体课题解决”,“集体课题解决”与“个体课题解决”密切相关。都需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同处是集体成员可能需要传递信息、调整见解、角色分工等等。
斯坦纳从集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尝试将课题作了如下分类:1、“可叠加性课题”,每个成员活动相同、齐同并进,业绩总和构成整个集体的业绩。2、“析取性课题”,成员分别研究,选出正确结果视为集体的解决。3、“补偿性课题”,成员独自作出判断,视各自判断的中庸为最佳结果课题。4、“合取性课题”,集体成员一致从事同一课题,与能力最弱者同步调,保证能力低者的水准。5、“分割性课题”,课题被分割成专门性领域,由成员分担,明确谁分担那部分以什么顺序进行。
杜威认为,人类思维的最高类型是“反省性思维”,它是分析课题解决的理论基础。杜威把“反省性思维”分为五个阶段:1、心智获得导向可能解决的暗示,亦既感到某种困难。2、将所感到的困难和困惑理智化,作为应当解决的问题加以整理,明确其困难究竟在哪里。3、逐一将暗示作为假设来运用,导致观察及收集其他事实的操作。4、理性地推敲假设,亦即推理。5、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假设,决定取舍。
课题解决时采取何种行为,是依据课题难度同学习者的能力的关系而异的,不过一般可以区分如下几种类型:1、再生性课题与生产性课题解决;2、试误性课题解决与顿悟性课题解决;3、直觉性思维课题解决与反省性思维课题解决。
凯勒和苏朱基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理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ARCS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注意”,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要。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更进一步的期许。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予以强化---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
教师布置学习课题,要考虑认知性课题的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
本文有些深奥,只是摘抄。
2018.03.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