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

作者: 范丹霞 | 来源:发表于2020-02-12 21:25 被阅读0次

    “蒲塘之地,水秀而山明;蒲塘之势,龙蟠而虎踞。”素有文昌武曲之称的蒲塘古村位于积道山北麓,澧浦镇之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似“燕子窝”,是曾经富甲一方的金东名村。

    “村居春雨足池塘,漠漠连村云水乡。隔岸锄犁闻叱犊,几家蓑笠正分秧。衙官鼓吹蛙双部,舞羽低昂鹭一行。泼波游鱼知趁涨,儿童三五集鱼梁。”晚清进士王廷扬的这首《清塘烟雨》是对当时蒲塘村景最形象的描述。清塘、蒲草、犁地的牯牛;水田、白鹭、插秧的农人;游鱼、鸣蛙、顽皮的孩童……俨然一幅灵动的山水田园画卷。

    蒲塘,一个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古村落。漫步村庄,有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史书。这里的古祠楼阁、长街幽巷、默默地记载着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人世桑沧。

    蒲塘村民以王姓居多,为五代宋初大将王彦超后裔。王彦超致仕后隐居义乌佛堂双林寺附近,据说其四世孙王固出生时有凤来鸣,故称此地为凤林。凤林王氏,人才辈出,栗山百年,贤达显宦。几经迁徒,南宋末年,王彦超第十五世孙王遁(礼九公)由栗山迁至蒲塘定居。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到现代,村庄已近900年历史。

    村中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当时,蒲塘曾有“一祠一阁四寺四庙十堂楼”。如今,除王氏宗祠和文昌阁保留完好之外,四寺四庙大多被毁,十堂楼尚存七座。

    王氏宗祠是蒲塘村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朝康熙年间扩大规模改建搬迁至村口,经过500年的风风雨雨,在历代王氏族人精心的修缮和尽心的保护下才得以留存至今。2008年全面修复后,其形貌重现如初。

    祠堂门口立着六根高大的旗杆,旌旗飘扬。巍巍高堂内高悬着“左丞相”、“状元”、“举人”、“进士”、“婺学中坚”等各式牌匾,昭示着蒲塘王氏先祖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王氏一族中,曾出过许多名人:如南宋时期官至左丞相的王淮、经学家王柏、宋末代状元王珑泽、明初文坛先烈王袆、晚清进士王廷扬等等。旧时祠堂,有着森严的规诫。它不仅仅是祭祀敬祖的地方,还具有“教化”功能,通过惩恶扬善,起到立德化民的作用。

    祠堂的边上,是一幢古朴的青砖小楼,白色的院墙上题有王廷扬的蒲塘十景诗。这里曾经是金华一中抗战时期的旧址。原为王廷扬创办的蒲塘初级小学堂。内有操场,有校舍,小小的院落,绿树成荫,清静幽雅。“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透过斑驳的围墙上这几个大字可以想见当年的烽火硝烟中,这里依旧书声琅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校长的方豪召开全校师生紧急会议,宣布将学校疏散迁移乡下。考虑到蒲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所以决定迁校至蒲塘。并于该年十月中旬,正式开学复课,历时四载有余。在国难当头、民族受辱的岁月里,金华一中师生同甘共苦,除坚持教学之外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当时的蒲塘村民纷纷支持响应,习武的村民还带上刀枪棍棒一路跟随护卫,维持秩序。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激情,使得师生与村民亲如家人、情如鱼水。抗战期间,金华一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也在蒲塘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沿着小径穿过绿荫覆盖的长廊,眼前豁然开朗:一顷碧波荡漾的池塘,风吹荷动,清香悠远,此为上清塘。塘边有手持渔杆的悠闲垂钓者,也有村姑埠头浣衣,棒槌声声,惊得水中游鱼四处逃窜。塘中有一小亭,名为和风亭,飞檐翘角,凌于水波之上。绕过曲折的回廊,远远便可望见文昌阁的葫芦形金顶。

    文昌阁位于村之西北,下清塘之南畔。始建于明代,咸丰己未年重修,但未及竣工便逢太平天国战乱,直至光绪二十三年,才扩建重修,焕然一新。其后又进行两度大修,终于使得这一深具文化内涵与文物价值之古建筑重焕昔日辉煌。

    蒲塘文昌阁黛瓦飞甍,布局精巧,为前后两进。第一进五开间,第二进为正方形二层楼阁。上供奉文昌帝君,下供奉武圣关公。门楼之内有“文昌武曲”牌匾,大门之阳有“文经武纬”祖训。这种独特的格局,除了尊崇南迁始祖王彦超“文武双全”之御赞,也体现了蒲塘人世代传承崇文尚武的理念。

    文昌阁依水而建,门前有古樟,冠若华盖。树下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极目四望:下清塘,呈半月形,清风徐来,波光潋滟,岸边垂柳婀娜,白鹭翩飞,美不胜收。绕过一座小亭,便来到本保庙。蒲塘原有“四寺四庙”,四寺为灵山寺、定真寺、乾峰庵、金蓉寺。四庙为本保庙、财神庙、楼家庙、庄头庙。而今四寺仅存金蓉寺,四庙之中,唯有这座保庙在原址上重新建成。庙中香火袅袅,供奉的本保神正气凛然、十分威武。

    十堂楼之中上泉堂楼、天房厅、外厅三座已被毁,其余均保存完好。元房堂楼,建于明末,有前后两进,均为三开间。雕花梁、牛腿、雀替,各种动物花草雕刻生动有致。雕刻门楼采用磨砖石合并,形成线条明畅简洁的民间古建筑特色。三省堂,建于明末清初,为长方形布局。前后两进均为堂楼,两侧各置厢房十间形成院落。轩窗庭院,古韵流芳。九如堂,建于清乾隆九年,共有四进,规模宏大。经过岁月的磨蚀,虽然有些破败,但整幢房子雕梁画栋,用料之巨,足以显示当年主人的富豪大气。据说建造九如堂的主人是做靛青染料生意的。在蒲塘,至今还流传着堂楼斗富的故事……此外,还有堂楼、五份厅、小九间堂楼、学堂堂楼、王廷扬故居和一些古民宅都别具特色。

    蒲塘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古迹繁多,村中依然保留着宋代的两口水井和两棵六百多年树龄的黄檀和香樟。如今,蒲塘已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蒲塘的五经拳、白灯笼板桥灯、铜钱八卦、已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塘,这本厚重的书啊,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蒲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dx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