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一个年轻教师,如果每天只是认真备课、上课,那么他一辈子就只是一个教书匠,如果这个教师每天写教学反思笔记,不出三年,他就能成为一个教育专家。
现实中,学校里的教书匠很多,教育专家少之又少,可见大部分教师不反思,或者不会反思。
怎样进行有质量的反思呢?
《得到》里刘澜教授的《领导力课程》,讲了反思的4个要素,了解它,你能掌握反思的核心逻辑。
反思的4个要素是:
第一,抽身而出。
有一个抽身而出的技巧叫做反馈分析。怎么做反馈分析呢?
德鲁克说,在你做一个重要决策之前,先把你期待实现的目标写下来,一年以后,把你最终实现的目标,跟你写下来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这就是反馈分析。
这样的好处是,把你预期实现的目标写下来,回头再思的时候,才能知道你当初真正的思是什么,否则,你会大概率地把所有的问题全都合理化。
第二,放下情感。
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都会妨碍我们的反思,特别是负面情感。
人生大的失败,往往是跟非常负面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不愿意回想这个失败。 有学者把这种现象叫“情感标签”。
什么时候,你能够拿自己的失败开玩笑了,就说明,第一,你从失败中抽身而出了,第二,你放下负面情感了。你的玩笑,就是你反思的开始。
第三,转换角度。
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换人思考”。
通常我们说的“换位思考”,是你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换人思考”是反过来,假想别人站在你的角度和立场,来考虑问题。你可以问自己,如果别人处在我的位置上,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呢?
你可以在行动之前问自己,也可以在事后问自己。
“换人思考”,因为换成了别人,不是你,这个别人不带有你的情感,自然做到了放下情感。
第四,指导实践。
反思是对思之再思。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实践。
就像毛泽东的《实践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反复,迭代升级。
总结:
反思本质上是对思之再思,即思考自己的思考。
反思的类别,按时间分事前预演,事中优化,事后复盘;按对象分,分析失败,总结成功。
反思的方式包括:思考,写作,讲故事,说笑话等等。
反思的4个要素:抽身而出,放下情感,转换角度,指导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