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盘点最近干了些什么:
每天忙忙碌碌的琐碎事,好像更多的就是孩纸。
看着一本小说《三体》,三分之一,刚刚开始走进去,除了部分情节与《头号玩家》似曾相识,其他一头懵,只想从头再开始。
沟通确定下了几个客户,可是一直拖着也没去,总是这样,没啥自律性,什么都虎头蛇尾的。
作业还没写,本想下午去看场电影回来写个影评,可是回来的路上,听广播讲到珍珠翡翠白玉汤,郭老师把乞丐皇帝讲的那个逗逼,又想到丑到一致的廖凡(《邪不压正》),临时起义,讲讲心里的明太祖朱元璋吧,一个蛮有经国谋略和经家情怀的乞丐皇帝。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写: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这不可一世的帝王,在毛泽东的眼里,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就不知道明朝的老朱家在他眼里是如何。
但是我对老朱家的前期帝王还是敬佩有加的,因为朱元璋出身贫民,没有世家贵族从小的培养,熏陶和资本,他成就伟业,真的是一种大智慧,大能耐的集合。或许是因为他农民出身,很多人对于他衣钵继承的计划没有如期实现而夸夸其谈,说毕竟是小农意识,眼光短浅。
对此,我的观点是不同的。我觉得朱家衣钵继承上,他早就深谋远虑,并且在他的计划中,不仅如此,他和他儿子朱棣,都是很有情怀的皇帝。
太子朱标为人慈善,柔和,不善武功。朱元璋立他为太子,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不妥,可历代王朝在皇位上立长不立幼,是朱元璋左右不了的。再说,文治武攻,打天下用武,治天下需文,因此朱标是最合适的选择。这时候朱元璋的经家情怀就出来了,他拿了一条荆棘给朱标,让他拿,朱标退一步说道,都是刺,怎么拿?朱元璋拿起荆棘,一把把上面的刺全搂平了,递给了朱标,说,我帮你擦干净,这下行了吧?就这样,他帮朱标除掉了异姓功臣,并且把自己的儿子派出去守了边疆。
可惜朱标身体不好,还没继承大统就死了。朱元璋心痛不已,心痛归心痛,可年迈的自己,还得抓紧再立太子。思来想去,选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许,这才是世人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隔着儿子去立孙子呢?儿子都是藩王,实力超然,朱允炆就是个小孩子,怎么能压得住?
我想,这也是朱元璋的情怀所在。因为他很爱朱标,在他身上寄托了那么的希望忽然就没了,那就把这希望在他儿子身上延续下去吧。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都是温柔和善的,是与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或许朱元璋也觉得自己的脾气太坏,需要一些柔和,而自己又没法改,就情寄儿孙了吧,这一点,朱元璋的做法同曹操的做法如出一辙,因为自己太多疑狠绝,总想立个性格善良柔和的太子,无奈曹植确实不称心。
儿子太强,作为太子的孙子又那么弱,怎么办呢?削藩吧!可朱元璋不久就驾崩了,本来就一肚子不满的儿子,此时受到了朱允炆的打压,更加的蠢蠢欲动,就这样,燕王朱棣造反了。朱棣虽然800侍卫起事,却几乎一路破竹,为什么呢?因为能打仗的人,都被朱元璋杀了。
因此很多的世人就说,朱元璋的清除异姓功臣,是不对的,以至于自己立的太子都被废了,最后连个能打仗的将领都没有。是自己一手酿的祸。
可我以为,这才是朱元璋的卓见与情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朱棣姓朱,是他的亲儿子!朱元璋谋略深渊,仔细去看,是不难发现的。比如说朱元璋有一次选相,特意去问刘伯温,最后的一个名额问的是胡惟庸,刘伯温听到胡惟庸后,极其反对,说胡惟庸是个小人,会闹事,而朱元璋却毫不犹豫的选了胡惟庸,并且一路纵容。后来就有了有名的胡惟庸案。这一案件,持续了10多年,不知多少老臣因此断头。这一案,或许是胡惟庸自己作的,更说不定,朱元璋在选胡惟庸的那一刻,就已经布下了这盘棋,先把潜在的威胁,都滋养起来,然后一锅端,为后面的皇帝铺路,避免臣强君弱,或许只是为了这一天,皇权回归自己手里。
因此我说,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算尽天下,满具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