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作者: 菇媽 | 来源:发表于2019-12-16 08:45 被阅读0次

    曲会

    简直可以说没有比学昆曲更好的途径去接触了解和欣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平江路的日子里空气中都仿佛弥散着昆曲的精灵,在这个被慨叹昆曲快要消亡的时代,小蘑菇何其幸运,侵淫其中,自然受到昆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教化,让她可以终身收益。

    小蘑菇已然养成了些古典趣味。人生的底气和丰实自足,还是趣味打的底子。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2007年我在复旦文博系读研究生,恰好撞见《复旦昆曲社》活动,欣喜不已,马上就加入了曲社。回想2000年初次听到昆曲时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且仿佛前世听过般,可就是不得门而入,没想到这扇门就此打开了。每周曲社活动一次,有时我就带小蘑菇一起去。那时,老曲家柳宣图和甘纹轩还都很健朗,两个80出头的老人家带着一帮学生拍曲,自己还谦虚得像小学生,口口声声称自己唱得不好,大家一起学习。柳老师的老师是在民国和昆曲大师俞振飞并称沪上曲界“双璧”的昆曲名票殷震贤,甘老师则是民国著名的昆曲之家甘家大院的后人。她们学的昆曲都是为修身养性而非表演的文人昆曲,讲究声韵和吐字的学问,我们这帮人当时何其幸运,得以在二老傳授崑曲的最后时光学到顶顶地道的昆曲。两位老师从2004年开始的拍曲课和之前的同期录音我在家经常反复地听着跟唱,小蘑菇从两岁起就跟着听,渐渐也熟了,就此吃到的第一口“昆曲奶”就是正宗曲家的嫡传。几年后在一年一度的“昆曲武林大会”——“虎丘曲会”上,甘老师听了小蘑菇的唱,百感交集,紧紧抱着她说:要爱昆曲啊。听小蘑菇唱过的大哥哥大姐姐,说她确实得几分甘老师真传呢。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2013年刚搬到苏州,我就到“道和曲社”报到了。“道和曲社”成立于1921年,取“道相同,集相合”之意。正是当时道和曲社的曲家促成了“昆剧传习所”,使得昆曲的薪火相传至今。曲社活动安排在乾隆名臣著名诗人沈德潜故居,尚留门厅大厅院子的清朝宅子,坐落在入《网师园》的小径门口,在这样一个场所唱昆曲,历史仿佛没有被割断过似的。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小蘑菇至此就每个周日上午到曲社来活动了,作为她的曲友,我和她是一起活动的。曲社的曲友从三岁娃娃到八十老翁,五湖四海,不问出处。老师有退休的专业演员,有传字辈后人,也有老一辈曲家。拍曲的在第一进的大堂,学身段的在后面的大厅,天气好就移到院子来。因为有一帮大小不一的孩子,对小蘑菇来说,曲社活动又是孩子们玩闹的时段,所以挺盼望着周日的。之前在《复旦曲社》和《上海昆曲研习社》耳濡目染的昆曲,果然已在蘑菇的脑子里心眼儿里播了种子,她一开口唱就有曲家风范,如今举手抬足又得梨园真传。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虎丘曲会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武林大会”,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即有详细记载。中秋之际,文人雅士,曲家伶人,票友百姓,鳞集虎丘,吟咏较艺,登台竞技。2000年虎丘曲会首次正式恢复,仿佛掀开了新的一页历史,果然,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中国第一个列入联合国非遗的,2003年古琴是第二个。联合国还真是懂中国文化啊!昆曲的唱词,音韵,服饰,身段,环境,综合了中国古典文学,音乐,美学,园林,简直可以说没有比学昆曲更好的途径去接触了解和欣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在2014年的“苏州虎丘曲会”上,小蘑菇除了参加曲友们的合唱曲目,还独自表演了《紫钗记 折柳》的名段《寄生草》,那些上了年纪的各地曲家都欢喜得不得了,夸她是昆曲好苗苗,昆曲后继有人了。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小蘑菇在虎丘曲会得到认可,妈妈自然开心,俞老师更是欣喜。俞老师是当代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学生,自己也到了古稀之年,对昆曲却仍怀着少女般的痴情,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秒变昆剧里的少女——闺秀尼姑小丫头。她周日雷打不动地在曲社教大家唱,教孩子们身段,几年时间眼见着这些小丫头片子从站都站不稳,到唱做起来一个个有模有样的。对那些特别爱好者,俞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另开小灶。她对小蘑菇更是倾力相授,殷切爱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去了加拿大后,俞老师继续通过视频传授。

    自从我们搬入讲张书房之后,除了曲社活动,每周就多了一次在我们家的昆曲雅集。这就要讲到昆曲奇人戚老师,他最经典的传闻:独身,不奇。问曰何故?答:没有遇到林黛玉。再问:和林黛玉结婚,谁做饭呢?正色道:不需要做饭的,一起读诗书就可以饱腹了。毫无笑谈之意。

    70多岁的戚老师六岁被父亲吹的昆笛迷住了,就此一生结缘昆曲。在举国运动和革命的时候,他闭门钻研诗词和曲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到的《增广诗韵全璧》开启了他对昆曲曲牌格律的了解研究,在他平江路简陋的蜗居,伴随他的还有好几摞砖头似的昆曲藏书。就这么个昆曲活字典,曲社活动时就坐镇在一边,随时打断唱到一半的曲友:这个字吐音不对。

    行文至此,传来消息:戚老师受昆曲传习所所长顾笃璜之托,将现存的能找到的工尺谱汇编成册。十年来,每天花3到4小时辛苦汇编,最终编写了16本,共计1473出戏的《昆剧传世演出珍本全编》终于面世。

    看到小娃娃喜好昆曲,戚老师颇感欣慰,也就特别关注小蘑菇,几次将自己的藏书相赠。他住的离我们也近,自然就加入了“讲张书房”的雅集——“昆曲活字典”戚老师和“昆曲老少女”俞老师让这个小小的讲张书房昆曲雅集陡增份量,加上和我同年的昆曲痴迷者“羊妈妈”的持之以恒的投入,这个每周一次的昆曲雅集着实成为“讲张书房”特别美好的一段时光。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那两年如果你在周二下午从平江路去到藕园,路过“讲张书房”时,就会听到昆笛的悠扬,朝里瞥一眼,也许小杜丽娘正扮上呢。而在每个周日的下午,从平江路拐到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那儿的昆曲博物馆的昆曲演出是昆曲迷和平江路游客的保留剧目。变换的剧目,不定的演员,总是让人期待和惊喜。这两年老当益壮的俞老师拿出了看家本领,几次登上昆博舞台出演,可惜我们没能在现场。

    就这样,平江路的日子里空气中都仿佛弥散着昆曲的精灵。在这个被慨叹昆曲快要消亡的时代,小蘑菇何其幸运,侵淫其中,自然受到昆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教化,让她可以终身收益。

    我们有时周末还会赶到上海参加复旦曲会,那时甘柳两位老师早已离开,十年已出新人了。当初的学生已然成了老师,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昆曲的薪火不断,中国文化绵绵不绝。新老师得了老曲家老师真传,又刻苦专研咬字吐音,加上嗓音条件好,真正唱出了最好听的昆曲。而且可能因为本身就留在复旦当老师的缘故,感觉教起来也很有一套。小蘑菇当然还是座中最小的曲友,但是她唱了甘老师教的曲子,还是得到了以前这些甘老师的学生的认可。那天在曲社学《闻铃》,听小黄老师说“在地铁上没事就数了下“前腔”有20几个入声字”,蘑菇由此感叹:“很多人在地铁上就是看手机,而懂昆曲之人却可以数入声字消磨时间,何等风雅!”说出这番话,可见小蘑菇已然养成了些古典趣味。人生的底气和丰实自足,还是趣味打的底子。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几年后在“加拿大首届戏曲艺术节”,小蘑菇贡献了她的首次正式昆曲舞台表演,首先是完成自己不忘昆曲的一个心愿,同时是向她的昆曲老师和昆曲前辈致敬,也是对甘老师“要爱昆曲”的托付和传播昆曲的小小使命的交待。

    今年再次回到“道和曲社”,曲社已移步“曲园”——俞平伯的祖居,他若有知当会开怀。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kr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