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明末清初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先世为蜀之剑州人,故其在《自为墓志铭》中称自己为“蜀人张岱”。
张岱家世富足,少时的张岱曾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其自称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
可见,他是兼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于一体的。然而在他五十岁时,明朝覆亡了。
他一瞬间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跌落到了“破床碎几,折鼎病琴”,昔日的繁华转瞬即成过眼云烟。
正因为在明代过着贵族公子放浪形骸般的生活,一入清朝便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所以张岱才放不下画筵歌地、琴瑟相生的过去,撰写了小品集——《陶庵梦忆》。
张岱《陶庵梦忆》,共八卷,一百二十余篇,皆篇幅短小,最短者不足百言,却极赋韵味,它代表着晚明小品的极致。
《陶庵梦忆》多载琐屑之事,内容涉及城市胜况、山川美景、民间风俗、生活艺术各个方面。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鲜活的生活气息,铭刻着丰富的新兴市民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莼鲈之思。
今日阅读篇目:
《钟山》
《钟山》一文,作者笔触凝练持重,寓意深厚。
据晋代吴勃在《吴录》中所记载,诸葛先生曾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可见,钟山自古乃帝王龙脉聚集之地。通过对比钟山飨殿昔日的华丽庄严和如今的衰败鄙陋,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一笔道出。
对比作者在《自为墓志铭》中自嘲式地调侃身世:前半生“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后半生“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人生不过黄粱一梦。
《报恩塔》
写报恩塔之建造精美,举世无双,透露出的是作者对于故国的无限怀想。
《天台牡丹》
天台有很多牡丹,如拱把一般大。
某村出产一种鹅黄色的牡丹花,一株牡丹上长出三根枝干,每一枝都有小斗那么大,种植在五圣祠的前面。枝繁叶茂,参差错落,高出屋檐之上,三间房子都被遮盖满了。
开花时有几十朵,颜色有的像嫩鹅的毛色,有的像黄鹂的毛色,有的像松花的颜色,有的像蒸熟的栗子的颜色。花萼花蕊层层叠叠,一簇一簇,开得淋漓尽致。
每到花开之时,当地人在祠堂外搭上棚子戏台,上演四五场戏,婆娑舞乐以欢娱花神。如果有人稍稍损坏了牡丹花微小的枝叶,就会立刻招致奇怪的灾祸。当地人由此告诫他人不要伤害牡丹花。所以牡丹花得以枝繁叶茂,长久地盛开在这里。
牡丹开在这里,既是当地人的福气,也是牡丹的福气。
鹅黄的牡丹,本就少见,而花开如斗大的,更是少有。牡丹开的时候,本地人搭台唱戏,表达幸福和愉快的心情,但对牡丹的爱护和保护,更是古今少有的。甚至,不让人动牡丹的一根枝叶,还有相应的强制措施来保护,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啊。
人类如果也能像此文中的“土人”那样,对自然有如此的敬畏和崇拜,或许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被糟蹋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