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古阳平关,拜访诸葛古镇,漫步诸葛街。盛夏酷暑,蓝天,白云,绿树;莲水社区,小桥,流水,人家;汉上沔阳,古镇、古街、古风……这里有两汉三国故事,这里有历史纵深感的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风景。
——安居士/海滨《人造的历史风景》
因为该处关隘的位置,正好处于古汉中盆地最西端的谷口,是自西进入汉中地区的咽喉所在。所以,此处关隘才是后世所知的,汉末三国时期古汉中地区的“布袋口”。古阳平关的位置,是张鲁为了抵御来自西南益州及西北关中两大势力的攻伐所筑。自蜀汉平定了益州,又从曹魏手中夺得汉中之后,西南、西北均在其辖境之内。所以,古阳平关的位置,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防御意义。鉴于此种情况,蜀汉集团将古阳平关移至走马岭山下的谷口地带。这一观点也得到近代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关于阳平关的移动时间,现在还只是一种推断,没有达成共识。有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在诸葛亮屯驻汉中准备北伐期间,依据当时的战争态势和汉中地理形势,将阳平关从山上迁至山下的谷口地带。不过,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定军山大战之后,蜀汉名将魏延曾作为第一任汉中都督镇戍该地。魏延在职期间,实行了“据敌于国门之外”的镇戍方针,除了加固原有的防御关隘之外,还依据地形修筑了一些新的险关要隘。因此,极有可能魏延在任期间,就已经将古阳平关移至到了山下的谷口地带。
据《水经注》中的记载,阳平关移动的位置,正好处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口,此处原是西汉初期名将萧何修筑的白马城。因此,阳平关又被称之为“白马城”或“石马城”。《三国志》中所记载的,诸葛亮命部将扎营的“阳平、石马”指的就是此处。据《勉县新志》中的记载,阳平关三面环山、两面临水,南北宽约四里,绕关一周约十五里。关内有三门,入蜀的必经之路“金牛道”,经东、西两门贯穿阳平关。阳平关的东门之上原有一座关楼,上书“阳平雄关”四个大字,东门之外有明代修建的“万寿塔”和“万寿宫”。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破坏,关楼和万寿宫都已荡然无存,仅剩一座满身伤痕的万寿塔屹立至今。
阳平关之北还有一处非常有象征意义的高地,名为“卧龙岗”。岗上有一块约五百平米的“读书台”,据传,此处是诸葛亮当年观察地形、研习兵法及看书休闲的地方,所以,也被称为“诸葛亮读书台”。读书台旁边,有一处占地约两亩大的莲花池,据说,这也是诸葛亮当年种植莲花的地方。
据《沔县新志》载,诸葛亮在此地种植的莲花都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此处的莲花很少开花,只要开花肯定是多头丛生,非常具有特点。时至今日,诸葛亮读书台也已经悄然无迹,仅剩下后世学者在此地悼念诸葛亮时,所做的诗、赋碑刻屹立于卧龙岗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阳平关的古迹进行了保护、修缮与重建,才得以使今人能够一睹阳平关的雄浑与壮阔,近距离的感受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年代。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安居士/海滨:古阳平关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