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不成长

作者: LostAbaddon | 来源:发表于2014-07-03 12:01 被阅读486次

  嗯,标题里的“不”字不是不小心打上去的,是故意的。

  有句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是我一直否定的。

  当然,这话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比如说,自打有人类有太阳以来(主要就是有人类以来),人类的本质其实都没怎么变过。

  我们的大脑基本在智人时期就已经差不多定型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习性和思考方式都有着智人时代的烙印——不但大脑如是,整个身体都如是,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演化,是以亿万年为单位的,而真正的现代人的历史撑死了一万年(智人的话是20万年左右),所以从物种演化的角度来说,从有我们到现在的我们,基本认为都没怎么变过。所以智人一开始是死脑筋,现在还是死脑筋;一开始是逗逼二缺,现在还是逗逼二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自然是对的。

  甚至于,我们不看身体,看人的本性,在这撑死一万年的演变里也基本是没有改变过——差异不过是以前信宗教信祖宗,现在信民主信自由,或者依然不信民主不信自由。

  整个大方向大范式,的确没怎么变过——因此也算是暗合了“太阳底下无新事”的说法。

  可,世事无绝对。世界上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除了这句话自身。

  太阳底下真的没有新事么?我们说得逗逼一点,一万年前有电脑么?有推特么?有人机交互么?

  哦,一万年前有人鸡交互。

  你可能会说这些东西都只是表象,没有改变我们的本质——但这么说的人实在是太乐观或者说太自大了。

  人和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不存在只人影响环境或者只环境影响人,而不反过来的。

  在著名的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所写的《灵魂机器时代》里,有一条定律,叫做指数定律。

  这条定律指出,从宇宙到人类,无论哪个尺度里,事物的有序化发展都是指数型增长的。

  我们当然不能很认真地说这条定律必然对万事万物都成立——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很容易找出反例。但我们必须承认,至少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这条定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事实上,我曾经提出过一条更好的“定律”,那就是发展总是阶梯型指数增长的。

  在每个阶梯内都是人口增长曲线那种S型曲线,所有阶梯都能构成一个更大型的S型增长序列(也是人口增长曲线的类型),这样的情况就叫做“阶梯型指数增长”。

  更加完备的就是“多标度阶梯型指数增长”,但引入这么多变量本身就已经把抽象原则具象化了,就没太多的借鉴意义了。

  上面这一大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要指出这么一点:发展是非线性的,而且一般而言只要不是在高原期,就是越来越快的。

  所以,拿过去一万年人类基本没怎么变来说现在人类会继续如何,这是完全没道理的。

  未来学里另外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关于近未来的预期总是过于乐观,而对远未来的预测总是过于悲观。这也是上述非线性增长的一个应用。

  这就扯回了一开始的问题了:人类的发展是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的,过去的一切现在是否还能继续适用?

  说一个远期的例子:过去一万年里人类始终都是地球上的唯一智慧生物,而如果未来百年里人工智能崛起,和人类一起成为地球上两种独立的智慧生物,人类过往的伦理道德价值是非观是否还能适用?

  答案显然是不一定的。

  人类的所有观念都以过去一万年人类作为唯一智慧生物而建立,对于非单一智慧星球的情况从来没处理过,我们如何能说人类过往的观念还能继续适用?这样的论断未免太乐观了。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许不用等到太遥远的未来,我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比如说近现代才大规模出现的LGBTQ现象,这就对以往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按照过完的伦理观念,这种现象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但站在现代语境下,却又不能这么来认为。

  你还继续认为太阳底下无新事么?

  当然,你会说古有龙阳君,短袖之事也不在少数,所以这还不能算是新事。但,你看,过去人们的观念和现代人们的观念还一样么?过去的断袖和现在的断背,又怎么能一样呢?

  事实上,就现代来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也许只对那些和人的基本生活活动相关的事情才成立——比如吃饭,睡觉,生娃,打娃,教育,等等。

  就连泡妞,估计都已经新得不能再新了,参看前不久吐槽的《PUA阀值攀升与男女协同演化》

  在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各社会领域,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就实在是太片面了——当然,这句话依然有可以适用的范围,那就是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如果追根溯源到个人心理活动,那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可以被归咎为“贪婪”,这点倒的确是亘古不变,但太过抽象和太过具象一样,对现实都没有什么建设性意义。

  如果我们将这个概念局限在某种最底层的东西的不变性的话,那除非AI崛起,不然人类世界倒的确可以说无新事,但怎奈何这样的最底层的东西对上层建筑来说实在是隔靴搔痒,该新的还是新,比如今年就有的远距离做爱工具(实体工具加软件App),这货对现代人的婚恋观又是一种冲击。

  就此来说,我是反对“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的。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说读书的事上。

  有人说看书就看经典,因为书太多了,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

  对此我非常之不屑一顾。

  诚然,当我们谈论的是通过小说来读取人内心最本质不变的东西的时候,经过时间洗礼沉淀的经典小说自然是首选——看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长这么大看的别的冒险或者求生类小说基本都是浮云。

  但,如果就此认为只要看过去的经典就好了,那在我看来就仿佛说只要吃米饭就好了菜都不用吃。

  过去的经典当然无法向你描述现在的社会,而即便是人类内心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说,由于谷歌和维基的流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这些东西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了——而这种改变又怎么会是孤立的?又怎么会对人类社会不产生影响?又怎么能是过去的古人能感知的呢?

  谈人性的小说如此,谈具体事物如社会与历史的书籍就更如此了。

  空泛地谈论那些被抽象到毛都不剩的内核虽然可能会显示出较高的逼格,但无论如何都只是形而上的空虚罢了。

  所以,如果你自身没有达到空灵的境界,那些经典对你来说就只能当作米饭,可你还得吃菜啊——而你如果真的已经空灵了的话,吸收日月天地精华便已足矣,何苦还去吃饭呢?

  当然,如此简单粗暴地二分自然是不对的,就好比说书不是好书就是垃圾书这样的简单粗暴二分是有失偏颇的一样。

  这里只是想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经典代表的是过去和不变,而在飞速发展的现在,不变的东西自然不会消失,但变化的东西如果弃之不顾的话,这读书也不过是在助长你的不成长罢了——而且和不读书的不成长不同,读书的不成长在让你停滞的同时,还带给你“我在成长”的假象与错觉,这样的危害就更甚了。

相关文章

  • 📝亲子日记 163🎀

    2018.6.6 星期三 晴 1 •ᴗ•读书的好处 读书与不读书,孩子成长过程也有着不一样的经过,锻炼与不锻炼的孩...

  • 打造“读书分享空间”

    今年以来在单位推行“读书群”,建立了“自我成长读书群、“自我成长与亲密关系读书群”、“自我成长与亲子关系读书群”已...

  •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生,差别到底在哪儿?

    作者 |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专注分享成长干货,推动你的职场进化。 01 读书与不...

  • 读纸质书

    今天你读书了吗? 不阅读何来成长!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便是读书。 通过阅读,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

  • 家庭教育,爱的魔化语言打卡141天

    学习成长 听樊登读书会《不管教的勇气》收获! 1、不表扬,不批评孩子(待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2、与孩子成为...

  • 专业成长的翅膀

    读书,专业成长的翅膀 赵琼琼 读书、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自从下定决心要成长自己,我便与读书结下了情缘。回顾...

  • 读书与成长

    幼时读书,日日盼着上学,盼着与小伙伴一同撒欢儿玩,下河摸虾上树摘果; 稍大一些时,上学时想放假,放假时想读书。...

  • 读书与成长

    读书时对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的最好方式。 不知道现在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在书籍堆里花上一天时间去翻阅呢?还是愿意在网络世...

  • 成长与读书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一个人的心灵的世界与他读的书有很大关系。 所以要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生命的色彩...

  • 读书与成长

    读书与成长 我们常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形容读书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是没有了书,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没办法展翅...

网友评论

  • LostAbaddon:@乌冬 当然算啦
  • 乌冬:“对此我非常之不屑一顾”有语法错误,算不算不知太阳底下旧事的一种?
  • 老杜还在:@LostAbaddon 对,成长和阅读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中间有行动做支撑。
  • LostAbaddon:@老杜还在 成长当然是和学习不一样的,所以光是学习知识肯定无法必然地带来成长——但同样的,光是看经典你也不会成长,哪怕你把经典理解得通通透透依然不会保证必然的成长。
    成长更多的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感受,所以光看他人的经验这种间接行为都不可能带来必然的成长。
    要成长还是要自己出去实际去做去体验,所有间接经验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可能成为主导力量。
  • 老杜还在:另外,即使对新事物无比努力的汲取,也未必能达到成长的状态,成长更多的不是对新知识的吸纳,而是底层思维模式和能力的积累,这些单靠学新东西不可获得。
  • 老杜还在:粗略读了文章,感觉您的观点有道理,新的观念必须有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来适应,而不是抱定以前的理念。
    但我保留对经典中永恒事物的态度。
  • 小米二世:@LostAbaddon 好吧~谢谢你的推荐
  • LostAbaddon:@m1ch3ll3 喂喂喂,你都无视我的回复是什么意思啊?!
  • 小米二世:@空肚皮 :sweat: 上当了,我还以为你是专家咧…你的肚皮里装的真是一肚子坏水啊
  • LostAbaddon:@易江禾 以博闻强记为长处的时代肯定是过去了。接下来应该是如何有效地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的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技能的时代了。
  • 易江禾:嗯,看《信息简史》,当年电报发明,实现了信息的瞬时远距离传送,书里描写了这种新技术对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冲击与改变。

    我也觉得谷歌和维基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像李敖那种以自己读书多且记忆力超群而自矜的人以后恐怕是不会再有了。

    有时看着我儿子,我就在想,这小家伙一生下来就是电脑和网络,要看什么动画对着电脑点点就好了,对他来说这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而我们当年还要苦逼着准时守到电视机前。这种差别一定会在成长过程中留下印记,最终影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 LostAbaddon:@m1ch3ll3 《神们自己》………………
  • 小米二世:@空肚皮 :cold_sweat: 呜呜呜~被鄙视了,求推荐不low的科幻小说
  • LostAbaddon:@m1ch3ll3 先看这个: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
  • 小米二世:@空肚皮 嘻嘻,没看过几部诶,看过《三体》来着,我承认是我的stereotype的印象啦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求推荐写得好的科幻小说
  • 流雲:po是写科幻小说的??
  • LostAbaddon:@m1ch3ll3 如果智商水平真的不够的话,我很怀疑那些“太阳底下的旧事”他们是否可能理解。。。
  • LostAbaddon:@m1ch3ll3 最后一个是在说我么?!
  • 小米二世:1.以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之低,光消化这些经典里头的“太阳底下的旧事”就已经够呛了。
    2.po主的自省精神还是要赞一个
    3. 科幻类的题材(人机伦理啊啥的)的确很有意思,是值得看看的新东西,如果科幻小说作者的文学水平能再高点的话就更好了

本文标题:读书与不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pj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