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温斯顿 · 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句话。
历史在变革,时代在发展。一个人如何看待历史,其实就代表他如何看待当下。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浑浑噩噩的人,就不会真正清楚明白当下的现实环境。这是每个人世界观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缺失了这一部分,那么就会对当今世界的变革和发展缺乏感知,进而陷入个人世界。
我读史,不喜欢读事件,喜欢读人。事件是结果,人才是主导者。我希望知道,这个人在这个环境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我读《管子传》,《张良传》,《卑鄙的圣人:曹操》,《曾国藩》,《知行合一:王阳明》,《张居正》,《康熙大帝》,《武则天》,《爱因斯坦传》,《凯恩斯传》,《毛泽东传》,《任正非传》等等。国外历史名人的传记读的不多,因为对于国外历史基本没有涉猎,所以也无法读懂他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思维模式。唯独对经济学和物理学的圣人凯恩斯、爱因斯坦有偏爱,所以就读了他们的传记。知道一个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是非常有价值的洞见。尤其是这个人怎么看,怎么想,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最后怎么做,往往是知行合一的。
《价值》这本书的第二章,张磊先生是在复盘自己作为投资家的第一步。其实张磊先生在复盘的时候提到了一些看起来不重要的很随意的论点。但在我看来,这些才是真正的他所看,他所思。非常值得一读。以下为摘录。
在那个年代,不少有着海外求学、工作经历的“海归”们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 知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传承者,还结合对中国实际的理解,将成熟的现代风险投资理念和资本市场运作引进中国。
这段话,或许是张磊先生的本能,复盘历史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他最关注的研究对象:人。该投资什么样的人?是有知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懂现代风投以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人,而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往往都是“海归”。这是张磊先生作为一个投资家的视角。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要吸引像张磊先生一样的投资者,那么潜在的素质就包括上面说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懂投资、懂资本运作。归纳起来就是相应的五个问题
- 我的团队有这个创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么?
- 我的团队有能力将知识储备转化为需要的技术么?
- 我的团队在这个创业领域有没有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 我的团队对于创业的风险和收益有没有清晰的理解?风险承受范围多大,预计的利润点在什么地方?怎样降低风险,怎样提高收益,怎样将创新价值最大化?
- 我的团队如果要吸引外部投资,应该在什么阶段引入战略投资者,我的团队契合怎样的投资模式和投资规划?
更加幸运的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包括资源、人才、政策、资金、技术等始终在不断进化,各种有利的条件汇聚在彼时的中国。
虽然投资研究的主要客体是创业者,但没有合适的时机以及创业环境,创业者的理念再先进,技术再超越时代,也无法成功。这是时代决定的。所以要从时空环境来分析创业者生长的土壤,土壤里的养分包括:资源、人才、政策、资金、技术五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什么是资源?就是人和物。很显然,如果一个创业者拥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但却没有人脉和供应链,那么就如同没有柴油的货车,是启动不了的。
其次是人才。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终究只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人才,那么创业也是无法成功的。
第三是政策。宏观政策对于某个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创业者的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符合政策导向时,就能够比较便利地获得资源、人才。反之,则寸步难行。会受到很多的束缚。即便有资源,有人才,宏观政策不支持的情况下,也最终会有极大的风险,甚至面临着走上邪路的危险。
第四是资金。资源如同稻米,资金犹如水。只有水和稻米和到一起,加上政策的一把火,才能煮成一锅好饭。
第五是技术。再好的设想,再优秀的人才,再多的资金,再贴合的政策,也必须正视技术的壁垒。技术壁垒之所以是壁垒,就注定不是短时间能打破的。打破技术壁垒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比如华为就是通过30年的努力终于走到了通信技术的金字塔尖,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如果不正视这个技术壁垒,浮夸,大跃进,盲目投资就会产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是一地鸡毛。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对专注的领域的技术壁垒有清晰的认知,知道技术的边界在哪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一个创业者,如果他对所创业的领域的技术边界一无所知,那么他是无畏的,他有可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者,但最大的可能是他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先烈。一个投资者,如果他对他所投资的产业链以及产业节点的技术边界一无所知,那么他就是在投资自己的无知,这是极为冒险的投资行为。
理解了这五点要点,它们对应了投资土壤的五大要素。还要看“土壤”本身。
我们知道,世界的运行就是从平衡到再平衡。一个新的领域的产生,意味着全新的混沌状态,在这个处女地上,可以产生出大量的新物种。所以新的领域,就意味着新的更多的机会。新领域的创新势能很高,创新壁垒很低,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新业态,新物种。而旧领域,往往意味着低的平衡态的出现,而这些稳定的平衡态是非常难以被打破的,创新的势能很低,而壁垒非常高,所以很难有创新的机会和物种出现。
张磊先生看到在1994年,互联网作为当时全新的领域被引入中国。全新的领域,巨大的势能,这是必然会造就全新物种的土壤。门户网站、电子邮箱、电子商务、在线搜索、即时通讯这些互联网模式纷纷破土而出、呈现井喷之势,走上历史舞台。但受限于技术壁垒,互联网的web1.0时代的顶峰在1999年幻灭,web2.0时代在酝酿了5年之后终于在2005年再次爆发。张磊先生在2005年创立高瓴,这种与时代共舞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创业者注定成功的时代,美团,淘宝,京东,顺丰,百度,腾讯等等巨头都是从2005年开始扬帆远航,更上一层楼。这个时代波澜壮阔,好的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
那么,问题来了,web3.0时代已经到来,会有什么样的全新的模式会从互联网这片热土中诞生呢?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会是web3.0时代的技术边界吗?
另一个互联网的衍生端是物联网,这是个子领域,它的技术边界在哪里?它会诞生出什么新物种呢?
滚滚大潮,扑面而来,时势不容错过。创业人现在的蛰伏和苦痛,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