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里约奥运,国民的审美品味稍稍有了些变化。从虐哭的“爱酱”到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从张继科、马龙的CP到孙杨、霍顿的口水战,还有半路杀出的宝强离婚案,一度霸占热搜榜首。当年一位运动员因伤退赛就可以掀起轩然大波,如今却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够不上。
惟一能不靠花边、段子、娱资而调动起全国观众神经的,除了春晚,恐怕就剩下中国女排了。只不过前者招来的多是吐槽,而后者多为掌声。
无置可否,女排,是国人的骄傲,当女排姑娘们站在奥运领奖台上时,整个国家都为之扬眉吐气。与此同时,一个词汇也伴随着中国国歌再度被人们提起——“女排精神”。
对于生活在1980年代的人们,这个词想必不会陌生。什么是女排精神?百度百科这样概括:“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每一个都似曾相识,每一个都是老生常谈,但就是这几个词,成为了一代人不灭的记忆。那时女排夺金令国人沸腾到什么程度?全国各地邮来的感谢信、赞扬信都可以用麻袋来装。人们不但为女排喝彩,也深受女排精神的鼓舞,邮票、纪念币,甚至以前洗脸用的搪瓷盆上都印着“学习女排精神”,很多老一辈的人都是在女排精神的感召下前行的。国家需要一种精神支撑,而“女排精神”恰恰迎合了这一点。
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当互联网普及,舆论被新一代占据时,严肃刻板又极具官方性质的“女排精神”恐怕就要吓到这些新时代的宝宝们。有很多90、00后们不明白:女排就是女排,夺冠就是夺冠,看着祖国的运动员在奥运场上夺金,自己也跟着兴奋不已,但为何一定要扣个高帽子,弄出一个女排精神?就好比读了这么多年的心灵鸡汤,天天跟你讲努力,可至于怎么努力,根本无从谈起,太过片面和空泛反而让人手足无措。没错,我们不能否定“女排精神”的价值,但任何事情都要因时而异,如果用上一辈的教化手段来教育这一代的子民,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女排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只不过它多存储于父母爷奶这一代的脑海中,而让当今的90、00后们无法理解。
是现在的国人麻木了吗?还是女排不在为人所重视?单从央视直播女排决赛的收视率飙升至70%来看,民众的集体荣誉感尤未丧失,只不过换了种方式。就好比当初清明祭祀多烧纸,而如今网络献花寄哀思。变得是形式,而非情谊。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QQ微信的时代,人们的信息相对闭塞,人与人的差异被弱化,国家对女排精神的倡导只需一个广播就可以引起整个社会男女老少学习的风潮。而如今,新世纪下的90、00后乃至整个社会的人们,信息的接受面广,思维也愈发多样化,再通过一篇文章或一则报道就让人们感受到“女排精神”的光辉伟大恐怕就有些困难,而宽泛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也只会让大家感到云里雾里、不知其然。
尽管为了减少“女排精神”与当下社会的隔膜,媒体们推出了“新女排精神”,但这并不能稀释其中的“鸡汤”成分。就如女排主教练郎平说的“我觉得不是靠讲故事或者什么心灵鸡汤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抽象的精神已难为我们所用,我们要的是干货,能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干货!
女排能够走到今天,靠得的确是“女排精神”所带来的勇气和决心,但在这些大而宽的精神背后,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在直播上我从未看郎平喊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更多的是战术上的指导和心理的安抚。
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无从判断、消化、吸收那些宏观的信息,当我们看见百度百科对“女排精神”的解释时,我们可能会会心一笑,但之后却难以准确把握其精髓,或者说根本无从把握。倒不如,直接告诉这些新时代下的青年们,女排之所以能赢,靠得是技术和心理素质,你们要成功,就必须具备以上两点。而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就可以将“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毕竟精神的源泉,在于人本身,而非外界的添加。
化大为小,做具做细,或许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