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翻开了,就像坐上了时空穿梭机,缓缓地带着我们,穿行于过去的一个又一个时空隧道中,看历史事件如何发生发展,看历史人物如何卷动平息风云,《化学改变世界》便是这样一本书。

它不仅告诉我们很多毒理学、流行病学、历史学和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读者深度思考:人类世界被拖入化学时代,到底是好还是坏?好,好在哪?坏,又要如何改善?
本书的时间跨度为1845—1964年,偶尔也会在漫谈中向后延伸至今或向前回溯至公元前2700年;在历史跨度上,以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为起点,以蕾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的风暴为终点。
本书写的是学科领域知识,但其实也是在讲一群各领域科学精英们的故事,他们跟很多历史事件相关联、相交集,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科研技术,使人类得以度过最艰难最痛苦的时期。
化学解救世界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每当不甘寂寞的饥荒、流行病出来给人类制造困境时,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们总会研制出化学方法来与之对抗,救民于水火之中。
1845年,对于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爱尔兰来说,便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年份。
几乎在一夜之间,马铃薯晚疫病席卷了整个爱尔兰乡村,花期正旺的马铃薯植株腐烂成有毒的糊状物,触目惊心。
马铃薯歉收,灾民不堪饥饿与疾病四处流亡。逃离饥荒引发“饥荒热”——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在饥荒与疾病的夹击下,爱尔兰摇摇欲坠……饥荒结束时,一百多万爱尔兰人丧生。
最可悲的是,无论是马铃薯晚疫病还是由饥荒引起的传染病都无法解释缘由,也无法用化学药品防治。那时候,人们相信微生物和植物病原体能够自发产生,对昆虫传播疾病一无所知。
人类的知识和能力是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步得到发展和提升的。科学家们从发现疫情和疾病,到努力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经历的各种坎坷和磨难,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特别是书中后面所提及的具有极高传染性的疟疾、鼠疫等等流行病,是很多人经过推测,再经过漫长的实验研究过程,付出了极其艰难的持续努力,甚至以生命作为代价,才逐渐找出病因,最终找到防治办法的。
1860年,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以实验方式反驳了“自生”说。并将自生论的研究应用于实际,研究出使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技术“巴氏杀菌法”。
巴斯德和竞争对手科赫分别证实了微生物会引起炭疽病,作出了关键性推论:必须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这一推论促使约瑟夫·李斯特在外科消毒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巴斯德研制出了炭疽、鸡霍乱和狂犬病疫苗。
巴斯德对于微生物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人类的认知屏障,证明了细菌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们是人类疾病的根源,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植物。
安东·德巴里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体,1861年发表研究报告,表明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引起的。
1882年,法国植物学家和真菌学专家米亚尔代,根据葡萄园里的偶然发现开展实验,用硫酸铜和石灰形成特殊混合物——波尔多液,可有效防控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也同样有效。
波尔多液成为首款商业杀菌剂,也是首个有效对抗植物病原体地杀虫剂。
此后,针对于各种农民需要面对的天敌,科学家们研制出更多其他的杀虫剂,比如氯化汞、甲醛、巴黎绿、铅砷酸盐和砷糠泥。
伴随着工业革命,机械化农药带来了增产,提高了全球农业产业的利润。神奇的化学制剂,揭开了饥荒和传染病的神秘面纱,解决了人类关乎生死的大问题。
但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化学制剂和产品的过度使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比如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比如将害虫赶尽杀绝的同时,将很多生物链上的其他植物昆虫等也一同消灭掉,破坏了生态平衡。
更严重的是,战争期间,向海岛上空喷洒了滴滴涕,导致塞班岛濒临毁灭——没有鸟类,没有哺乳动物,没有昆虫,只剩下几只苍蝇。
滴滴涕杀死的昆虫种类很多,不分敌我,殃及很多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其毒性的持久性,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如此,化工企业数量日渐增多,研究出的杀虫剂更是五花八门,对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而言,这未必是件好事。
敏锐的观察者,温和的颠覆者,时代吹哨人蕾切尔•卡森,引起了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我们周围的海》《海风下》《寂静的春天》,她通过自己的著作,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方式极具感染力地传达给读者,引发了关于杀虫剂对人类的发展到底起了何种作用的激烈争辩。
蕾切尔吹响了哨音,警示世人对于杀虫剂的使用必须谨慎,禁止滥用。即使如此,利益驱使之下,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热潮仍然高涨。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杀虫剂是否有可能导致癌症、先天性缺陷或基因缺陷。“酸雨”“核冬天”“臭氧层空洞”和””全球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如何更科学的使用杀虫剂?
如何降低杀虫剂的持续竞争力时间?
如何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减少害虫的数量,降低致命疾病和饥荒的暴发频率?
如何更好的平衡化工企业的合理获利和政府、民众对于环境的要求?
……
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待于科学家们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技术。
化学对世界的改变,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艰难曲折。这条漫长之路,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勇敢地站出来,守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美丽的地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