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认真你就输了”。
这种论调就像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广告,听多了就容易产生认同感并真的相信了,毕竟在这件事上,证明赢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证明输。从行动上看,证明前者需要进行大量地付诸实践,而后者只需采取不行动即可,在这点上我们天生的惰性倒是帮了个大忙;从选择上看,人们也普遍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事情,在这里后者显然要让人觉得轻松得多。
1. 怕吃亏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说话者的两种心理状态:一种是真的认为认真就会(或容易)吃亏,另一种是也许更担心万一别人认真后有超过自己的意外收获(还是吃亏)。而 “认真无用论” 刚好是一把有利的 “武器” ,有效地束缚了许多人的行动,从而使他们成为彼此的同类者,也让自己更容易心安,不至于陷入莫名的恐慌。
有些心理学家说,人类大脑拥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细细想来,似乎不让自己 “吃亏” 是人们潜在的本能反应,一种直觉性地自我保护,无可厚非。这里的吃亏加引号是因为我们还需要辨别这是感觉上的吃亏,还是事实上的。
2. 换位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员工和老板是我们工作中最普遍的两种角色,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雇佣关系。如果我们刚好是员工的角色,这种关系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摆在打工者的位置上,用打工者的思维进行思考,进而很自然而然地拿付出与收益进行价值衡量。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我们觉得收益大于付出,自己占了便宜时,往往不会觉得老板吃亏,更多是会心安理得地受之;而当我们觉得收益小于付出时,就很容易产生抱怨的情绪化心理,觉得自己吃亏,有的进而开始产生消极怠工、偷懒等行为。
不论结果好坏,人们都普遍更喜欢即时反馈所带来的确定性。我们总是迫切地期望努力了就会立刻有好结果,认真了就能立刻提高收入,而直接忽略了积累的过程。一旦不能及时地得到行动后的反馈,就会开始怀疑行动的价值,在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之前,我们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直至最终放弃行动。
员工视角和老板视角一定是不同的。作为员工,有些问题只有你真正站在老板的视角去看才会理解。比如,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否愿意聘用现在的自己,能给自己开出多少薪水。然后认真反思并给出答案,结论可能有三个:一是目前能力和待遇基本合理,二是自己高估了自己,三是老板确实低估了自己。
3. 认真的潜力
一切都是修行,一切都着落在自身。不论你最终得出的是哪个结论,进行这样的视角转换,最终受益的一定是你自己。
假如是一,会使你的心态更平和,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自己。
假如是二,有效地体现了你需要进一步进行自我反省,找到确实能提高自己的方法。
假如是三,你的努力仍是具有价值的。一方面你为雇主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你的价值始终存在,不会因为暂时没被注意到或者有意的忽略而消失,更不会因为简单的一句 “认真你就输了” 的话而丧失价值。另一方面你的认真在渐渐地让你拥有走向优秀的潜质,是一种有机会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可能不仅没有输,反而因为认真而占了意想不到的便宜,而这个便宜很可能是在自己的认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成长),这也是没有真正认真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的喜悦,甚至却还在自以为是地嘲笑认真的人 “傻”。如果有一天认真的人的生活突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些不认真的人很可能也不会认为这是认真的结果,而更可能是归结于别人的好运气,进而或是羡慕或是嫉妒,就是没真正的想明白因果。
假使很不幸你的老板刚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良奸商,也只会让优秀的人离他越来越远,而如果他刚好是一名有优秀的领导者,很难想象他会对一个认真的持续成长的人视而不见,除非你们有不可告人的恩仇。
一个懂得认真的人,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抱怨、狡辩和自我开脱上。短期来看,他们可能会 “吃亏” ,而长期来看,他们的成长也一定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想象他们会比不上那些把认真看做是“输”的表现的人。
没真正认真过的人很可能永远对任何事情都认真不起来。有时候,我们需要告诉自己,傻就傻点吧,认真不过是我们选择做事的一种态度和习惯。
选择认真,你已经赢在了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