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中也适用。健康的孩子都是相似的,有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
问题儿童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或生理因素形成的强烈自卑感
自卑感本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人自出生起,就本能地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强大和完善,也就是追求优越感。
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儿童与成人相比,处于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而在儿童之间,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外貌、体格的差异,兄弟姊妹之间的竞争,贫穷,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可能引发儿童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同时,这些感受又会形成对儿童的心理刺激,让他采取行动,努力去争取平等地位,试图通过获得优越感而消减自卑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是自我感觉脆弱的儿童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会用错误的方式来争取优越感;二是家长不恰当的引导也可能把孩子带入过度追求优越感的误区。
二、对孩子过分的溺爱
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或隔代抚养中尤为常见。
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表现为不设限制地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剥夺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让孩子像皇帝一样,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无视他人的权利,变得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于攻击性。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索取型人格和支配-统治型人格的结合体。
三,对孩子的忽视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提供饮食,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还要为孩子提供身体的抚触、情感的交流与陪伴,让孩子确信父母始终能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在家庭中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无法给孩子陪伴和关爱时,孩子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这些孩子会让自己变得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带着一副消极冷漠的面具,拒绝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情绪激烈的时候,他们会暴跳如雷,不计后果,自残甚至自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