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音乐的“减法”与“加法”

作者: 邵庭 | 来源:发表于2018-05-15 16:16 被阅读23次

    在内地乐坛,李健绝对是真正的小众歌手之一。按照测量中定序、定类的方法,小众歌手与大众歌手的分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不太合理的定类,因为没有严格的区分小众与大众的标准,更何况一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很小众的歌手,现在很多都成为了群众基础广泛的歌手,比如许巍、朴树、陈绮贞、苏打绿。

    和这些原本十分小众,如今又广泛被大众接受的歌手一样,李健完全可以成为受众面很广的歌手,他小众摇身变大众的机会甚至比上述歌手还要多——2010年春晚王菲唱红《传奇》,让李健第一次真正被大众关注;之后,王菲、鲁豫、杨澜等名人联袂推荐李健的音乐;再后来李健又在春晚与方大同、萧敬腾共同表演,还与当时的很火的电视剧《甄缳传》女主角孙俪合唱了《风吹麦浪》……最好的传播平台、最有号召力的明星一次次传播、一次次推荐,也没能让李健真正大红大紫。

    究其原因,并不是李健音乐质量问题,也不是他唱功问题,而是他对音乐理想的坚守、对音乐品质的追求与当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和浮躁的社会氛围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坚守和追求如果具体分析或是一项项量化,得到的答案就是在一切外在形式上做“减法”,在遵循内心的创作和音乐品质上做“加法”。

    李健的音乐表达非常有节制,这种音乐风格或许可以从他的克制、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答案。

    这种“减法”首先就体现在专辑的起名和包装上。从李健第一张专辑《似水流年》开始,一张张看这些专辑名——《为你而来》、《什刹海》、《想念你》、《遥远的天空底下》、《音乐傲骨》、《依然》……比起那些商业卖点十足的专辑,这样的专辑名就如白开水一样平淡。再看专辑封面,早期几张专辑,不是采用矢量图,就是采用设计、摄影、印刷都十分土气、没有半点质感图片作为封面,《为你而来》和《什刹海》两张专辑甚至还出现了用同一张李健的照片作封面的情况……在一个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商品社会,这样的专辑会勾起你购买和聆听,或者用鼠标点开的欲望吗?

    如果你不是李健的铁杆粉丝,又恰巧给你一个聆听李健现场的机会,估计你会听得想睡觉。2014年12月14日,有幸在家门口听了一场李健的“不插电演唱会”,开场一个小时后,我的周围已经走掉不少人。除了那几首广为传唱的歌曲,现场几乎没有高潮。不会有人怀疑李健现场演唱的功力,可是他的唱法和歌曲风格似乎从来都是一层不变。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如果把李健被歌迷广泛赞誉却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恋人》、《似水流年》、《远》、《舍得》、《紫罗兰》、《什刹海》稍微改编一下曲风,甚至不用改编,换成是王菲,或者任何一个舞台表现力稍强的歌手来演唱,这些歌曲说不定就是流行金曲。《贝加尔湖畔》能够被其他歌手唱红就是例子。

    这种娓娓道来的演唱方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显然是不讨巧听众的,而李健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更是没有丝毫噱头:不插电演唱会开场,即便是像《为你而来》这样种李健少有的快歌,他也仅仅只是站在话筒前闭眼唱着。整场演出,除了来回走几步,要不就是闭着眼睛唱,偶尔十指紧扣、偶尔挥一挥手……连丰富一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不肯流露,所有的感情全部倾注在音乐中,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习惯了欣赏舞台表现形式丰富的流行音乐的观众来说显然有些吃不消。

    在商业社会,故事讲得好不好很重要。放在明星和公众人物身上,讲故事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绯闻、感情生活等来表现,这种表现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炒作,高明的炒作实际上是能为明星增色不少的,所以不少明星都热衷于炒作。而李健呢?外形出众,甚至他与小贝壳的爱情故事都完全可以为他加分,但是数十年来,他一直低调不炒作,甚至在媒体上回避自己私生活。这种极少的曝光率让他常常被遗忘。

    但这一切外在形式上的“减法”却为李健淘出了一批真正的乐迷。李健不属于那种一听就会立刻喜欢上的歌手——很多李健的乐迷一定会有相同的感受。这个“慢熟”的过程则是李健音乐“加法”的一种体现。

    李健有着“音乐诗人”的称号。诗是文字表达的极致,能够成“诗”的,通常都是最美的文字。细听李健,你会发现,他的词曲风格平淡,词里少有事无巨细的描述,他的词多半借景抒情或借景讲故事,常常用散文化的笔法引出哲理和思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就是一种诗意化的表达,也是一种写意化的表达。所以他的歌曲不像很多流行音乐一样能立刻与听众产生共鸣,听众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看看李健的歌词,“多少次流云飞舞,恍惚重现你当年青春曼妙”“时间像骄傲的少年,从来不说抱歉”、“爱恨离别的我们,多为难啊”、“想念是遗忘的起点,很久才发觉,转眼已多年”……每一句每一字都深情款款,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有些词句甚至还充满了极强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华人音乐中独树一帜。

    但随着文学边缘化,诗歌在当代中国也成了最非主流的文学形式,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还要多。在一个音乐环境不是太好的当下,当诗人与音乐共舞,其受大众接受并认可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李健一直坚持内心选择,从不妥协,专辑依旧一年一年出,这种坚持从他退出水木年华时就已笃定。

    李健的很多歌曲都有多种版本,比如《为你而来》就有三个版本,分别收录在专辑《为你而来》、《什刹海》、《拾光》三张专辑中。歌曲的改编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难度不亚于创作一首新歌。《什刹海》、《拾光》两张专辑都是李健的改编专辑。这些改编的歌曲有的完全属于颠覆性的改编,比如《拾光》专辑的歌曲很完美地实现了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改编后的《风吹麦浪》、《向往》等歌曲令人耳目一新,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体现了李健的创作实力和不凡的创造力。

    2018年,李健改编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李健认为,想念家乡,不鼓励仅仅固守本地,要勇敢探索外面的世界,培养广阔视野,才能更理解家乡的美丽,思考她的现状,甚至审视她的不足,进而期许家乡更美好的未来。

    当然,和所有唱作型歌手一样,李健的音乐也存在风格、曲调、表意类似等情况,甚至还存在很多歌曲主题思想一致的情况,但这丝毫不会成为减分项,恰恰是他的加分项。比如,在我看来,李健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思念”这一主题表现地淋漓尽致的歌手之一。从第一张专辑的《似水流年》、《远》、《一辈子的十分钟》、《什刹海》、《八月照相馆》、《传奇》、《紫罗兰》,到第二张专辑的《为你而来》、《父亲》、《恋人》都表达了不同的思念之情。第四张专辑《想念你》则全是讲的思念和怀念:《抚仙湖》是对离别的怀念,《风吹麦浪》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童年》是对童年的怀念,《松花江》、《异乡人》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这些思念主题的歌曲,寓意深邃,思想纯正,没有半点的邪念,更没有“想你想到可以去死”、“爱你爱到不怕死”的偏激,说成是“思无邪”都不为过。而音乐表现上,李健也给人惊喜不断。在我们看来,通常反映思念主题的歌曲应该都属于慢歌,因为只有“慢起来”才适合表达思念。然而在李健的创作中,像《远》、《风吹麦浪》、《为你而来》这种表达思念快歌比比皆是。在写作和音乐创作上,创作者一般会用能体现速度的词语和快节奏来表达人的欢快之情,思念怎么可以是欢快的呢?比如像《远》用欢快曲调配上思念的词,哀而不伤,很好的表达了对想念之人的祝福和思念,把思念之于人的美好展现得纯粹和高远,深情中体现了大气和洒脱。

    我固执地认为,音乐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两项,一是审美,二是表达。李健不厌其烦的用音乐表达内心情感,坚持高品质的音乐创作,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或许能从中看到他的内心想法,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一个音乐人的执着与坚守。

    手机上的音乐APP有个好处,就是每当你听一首歌时,可以翻看乐迷对该歌曲的评论。每次用手机听李健我都会翻阅这些评论,当然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歌以外,李健的歌曲评论都特别少,有时候看到那些自己喜欢的评论,会有种天涯共此时的感觉,有时也暗自窃喜,自私地觉得能限量地享受到这种美好的音乐体验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突然想到苗炜写的那篇叫做《做一个优秀读者》的序言,其实我们还应该做一个优秀的听众,闭上眼睛,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健音乐的“减法”与“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cy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