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星期日,晴
有句话这样说:“存在的即合理的!”历史多数时候正确,但有时也会有误会,时间会医治好一切创伤。瞿秋白《多余的话》给死后的自己惹来横祸,没有做过的事被人冤枉,但冤屈终究还是会大白于天下。
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说:“父亲秋白九泉之下仍遭莫大凌辱。”的确,这是一段往事,但也是一段事实。在瞿秋白遇难32年后的1967年,他临死之前写的那篇《多余的话》惹来横祸,被认为是“叛徒的自白”。
关押瞿秋白的监狱我去看过,他被枪决前端坐的那块大石头,以及瞿秋白纪念馆,我也参观过,他临死前写下的《多余的话》,我通篇地读过,结合整个事情的过程,我认为看不到瞿秋白任何投降的证据。
首先,他被敌人枪决的证明了一切。
我认为这是证实瞿秋白没有做叛徒最有力的证据,试想想看啊,如果他已经投降了,做了叛徒了,敌人还会枪决他吗?以他的才华和能力,难道不应该留下来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吗?
其次,在《多余的话》中没有泄密。
虽然瞿秋白在临死之前的确是写过《多余的话》,但我们只要认真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知道,文中并没有机密,写的只是他个人的人生总结,和他自己从事领导工作的心境。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对敌人没有任何价值,没有泄密也就不存在什么“叛徒的自白”了。
要知道瞿秋白是个文人,他有一身的文学才华,文人是喜欢写作的,特别是在他临死的最后关头,他想把自己真实的内心写下来,向后人做最真诚的坦白。这一点,不是文人的人体会不了文人那种对待生活和人生的心境。
第三,他已做好了英勇就义的准备。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文章开篇就这样说:
“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瞿秋白是做好了英勇就义的准备的,他知道自己快要被枪决了,所以他说他的生命不能按年甚至按星期来算,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随时都会被枪决。如果他投降了,做叛徒了,就不会死,那就不需要做死的准备了。
第四,生命尽头仍坚信世界的美好。
在《多余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到瞿秋白相信自己的同事,相信革命事业终究会成功。“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但是,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第五,枪决时的从容证明不惧生死。
被枪决前,瞿秋白曾经在长汀的中山公园凉亭留过影,当时蒋介石发密令给龙溪绥署蒋鼎文,要求就地枪决瞿秋白,并照相呈验。这张照片我们至今仍可以在网上轻意搜到,从照片上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瞿秋白神态从容,对死亡没有丝毫恐惧,他赴刑场时很坦然,看不出是去就义,也没有一点紧张或者害怕。试想,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会做叛徒吗?反过来想,如果做了叛徒还需要死吗?
第六,被枪决后敌人没做过多宣传。
瞿秋白是被秘密枪决的,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因为枪决时得到的是蒋介石的秘令,命令就地枪决。最主要的是,枪决过后敌人也没有做过多的宣传,这一点也是被证实的。如果他真的做了叛徒,对敌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题材,但是敌人却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他们拿不出任何瞿秋白投降和叛变的证据。
瞿秋白已经牺牲几十年了,现在再来过多纠缠这些事,已无太大的实际意义,但是道理我们必须讲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给前人一个交待,也能给后人一个启迪。总之,从各个方面分析,一篇《多余的话》的确不足于证明瞿秋白叛变,我们需要还他一个本色秋白,并让后人知晓真相。
但愿这样的历史“误会”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