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泉】
有力的蜀葵花儿,
若去作供佛的物品,
也将我年幼的松石蜂儿,
带到佛堂里去。
【曾缄】
细腰蜂语蜀葵花,何日高堂供曼遮。
但使侬骑花背稳,请君驮上法王家。
【刘希武】
君如折葵花,佛前常供养,
请将我狂蜂,同带佛堂上。
古典诗词中,蜂与花也常以相依相偎的伴侣姿态出现。据此,六世这首诗常被解作情诗。
蜂儿心心念念着蜀葵花,在在处处都是蜂逐花行的好日子。天高地阔,云卷云舒,刹那似乎就是永远,此刻的安好几乎等于永恒。忽一日,花要去佛堂闻法了,此门一去,亦如深海,花在佛堂,一别凡尘,自在清静。往昔种种的甜蜜,原来只不过是路人的因缘。花儿放下了么?蜂儿不知道,晨钟暮鼓,花儿低眉敛容,静守袅袅识得檀香。蜂儿知道自己也应该放下的。所以他请求,冥冥中的神力加持,他也要得闻佛法,不管是五百年还是一千年甚至一万年,他只守着花儿在的这一小片空间,即使彼此再不能看上一眼,再不能有一个字的交流,只要它们都在这里一起得闻佛法,即是得到了想要的自在欢喜。
情深,唯愿执手。情深,也能放手。
只有情在,执手、分手又有什么关系?
以情解诗,再比附上六世的身份以及传说中的故事,红尘众生,谁不心有戚戚?
不管我们遇见过什么,得到过什么,在我们的心里最深的地方,仍然、仍然渴望着邂逅这样的一份不顾一切只有你的爱情。
然而,六世这一次真是为情抒怀么?
三首诗都是祈使的语气,曾本是蜂对花的直接请求,请求花带蜂直上佛堂。刘本却插入了一个第三人——供养人,蜂对这第三人发出请求,请求第三人助力,使蜂也能被带上佛堂。
于本的指意不明。可以看成蜂对花的直接请求,也可以看成是蜂向带花人发出的请求。
曾本、刘本都不约而同地省略了最近原诗意的于本所用的两个词——有力的与年幼的。
有力的蜀葵花儿|年幼的松石蜂儿
前者,当是说蜀葵花正值最好的年华。后面,松石蜂儿还是年幼,正是刚刚开始成长的年月。
这样的蜀葵花儿与松石蜂儿,哪里能有什么恋情呢?也绝对不会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凑泊。
蜀葵花儿与松石蜂儿,应该是闻道有先后的差异吧。
有力的蜀葵花儿,之于佛法,它的领悟程度已经可以登堂入室。而松石蜂儿眼见蜀葵花儿的精进,自然也心生羡慕,请求点拨,以求课业的精进。
这首诗,或许是年轻的六世希望在修为上能够更进一步的抒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