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你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反应,它都会发生。但依然有很多人无法做出改变,或只是被动反应,为什么?
因为改变一个人真的很难。你无法改变一个人,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而人之所以很难改变,是因为信念难以改变。
信念是阻碍改变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对个人,对团队、家庭、组织、国家,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我们大都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信念,之后又被信念所囚禁。这些信念可以帮助我们聚焦,变得更高效。但悲哀的是,它们也会令我们无视其他可能性,令我们受制于迷惑、恐惧和怀疑。
在冰山模型中可以看到,决定一个行为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就是信念。
爱因斯坦说:“人过人类想要生存并向更高层次迈进,那么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不做思维和信念的囚徒,你需要阈限思维。
什么是阈限思维?
阈限思维的概念来自《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一书。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同样,一旦你看到了你的思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思维边界了。
“阈限”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意是临界点。临界点意味着在边界或边缘。很多边界其实是虚化的,比如用什么来对公司部分做划分?用什么来对顾客和客户进行区分?
生活中,边界给人构造了舒适、安全、有序的感觉,但同时,边界也可以被移动、被颠覆、被重塑和被重组。
而改变也经常发生在边界处:已知和未知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新思维和旧思维之间,过去和未来之间。
想要拥有阈限思维,也很简单。只要你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就够了。
学习阈限思维,和学习其他手艺一样,必须充分了解和它有关的“材料”。无论你做什么,对“材料”越熟悉,你就学的越快,掌握得越好。在阈限思维中,最重要、最需要了解的“材料”就是“信念”。
可以说,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打破思维的边界,需要改变你的固有信念。信念不改,你无法改变。
信念是如何被建造起来的?
阈限思维是教我们去看那些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我们自己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同时,也意味着教我们学会倾听别人和我们不同的“显而易见”。就像盲人摸象里的盲人,若能够绕着大象走一圈,去触摸别的盲人讲述的感受,那么他可能会发现阈限方法。而发现这一方法的唯一挑战就是——他本来的假设和信念。
在挑战和改变你的信念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信念是如何被建造起来的。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创造新的信念。
哈佛研究院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的“信念金字塔”可以让我们很直观地了解。
假设图中这个基线代表着我们都无法全面理解的现实,那么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从婴儿时期开始,你就一直在成长、学习、生活,用你的感观和知觉来理解现实中的一切。就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一样,你的经历和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你对现实的体验屈居于你生活经验的范围大小。我们的经验就作为金字塔的基础,一个平台。
你同样也会被你所专注的事情所限制。在一个方向上你专注得越多,在这一方面得到的经验就越多,同时你也会更少关注其他事情。所以说你的个人经验,受你个人关注点的限制。而你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让你觉得符合你需要的东西。
在你能注意到的事情之上,你可以形成理论基础并做出一些判断。举个例子,你有一个关于在商店买果汁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基于你之前买果汁的经验。你可以根据你的理论做出判断。比如你看到一家店特别像便利店,而你又认为所有的便利店都有果汁,然后你就做出判断:你可以走进去买到果汁。
但你很可能是错的。比如说这家店根本不进果汁,或者卖光了呢?
这就是信念金字塔的第三层和第四层:理论和判断。你只能对于你曾经注意到的事儿总结出理论并做出判断。
当然了,你的经验可以扩展。通过你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同事告诉你的,你在书籍、电视、网络、媒体上看到的,你都可以获得更多经验。但是每个信息都可以被质疑,因为这些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信念金字塔。所以你也需要去判断哪些信息你可以相信,哪些不能。
到这一步,我们知道,你的经验、你的注意力、你的理论、你的判断这四件事情,形成这个基础,将不可知的东西简化为一种简单易懂的地图或模型,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使用。这就是你的信念。
这是有必要的。但你也要意识到,本质上,我们简化了现实,减少了它的无限复杂性,简化为一套小理论,而正是这些建立了你和其他人的信念基础。
可见,信念是通过运用被挑选出来的事实理论和基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而分层建造的。
而大多数人又会把信念和现实混肴,把自己的信念当作现实。这往往是因为你社交圈子里的人基本有相同的生活经验,通过分享经验和彼此交谈,你又加强了已有的信念。你的信念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模型,你可以用它来导航世界,思考事物,决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这是一张你和我,以及任何人的画像,我们所有人,都站在我们自己构建的信念金字塔的顶端,生活在我们自认为的“显而易见”的土地上。
我们认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我们实际上是在自己构建的这个现实上。你的“显而易见”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其他人则有不同的版本。
现实的基线和“显而易见”(虚线)之间的空间是其他人不可见的。学习如何在显而易见的构造区域下探索,是一种具有阈限思维的核心技能之一。阈限思维需要你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可见的信念建设过程变得更有思辨能力。
如何通过改变信念拥有阈限思维?
一、利用乔哈里窗口理解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点区、隐藏区和未知区,这就是乔哈里视窗。
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用来做一些阈限思考。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四个房间的建筑。
第一个房间是开放的,代表了你和其他人对你的了解。比如你的工作、头衔、长相等,这是公开的你。
第二个房间是隐藏的。这代表你对自己了解、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就比如你的隐私。
第三个房间是未知的。这代表了你对自己不了解、其他人也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一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感觉,或者你可能有能力做但你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这是你的“未知”。
第四个房间是你的盲点。这代表了别人能看到但你却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有人认为你有进取心,但没人告诉你,你并不知道。
你最大的盲点是你自己。如果你是你想要改变的系统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可以请你信任的几个亲密朋友,列出适用于你的所有特征,你也做同样的 工作,然后比较列表。在你的清单上出现的特征,但他们的列表上没有的就是“隐藏”的。你和他们的列表上都有的特征就是“公开”的,。在他们的列表上出现,但你的列表上没有的,是“盲点”。在你和他们的列表中都没有出现的是潜在的未知因素。
二、保持空杯心态,延迟判断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故事。一位教授去拜访一位大师学习禅宗。大师把茶倒进教授的杯子里,直到它满了,然后继续往下倒。教授一直看着,直到他无法克制自己:“杯子是满的!”他说“他说再也到不进去了!”大师说,“就像这个杯子一样,你的脑袋里充满了思想和观点。除非你先清空你的杯子,不然我怎么向你展示禅?”
为了学习真正的新事物,你必须清空你的杯子,这样你现有的知识、理论、假设和成见才不会妨碍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杯心态。空杯心态意味着你接受一种开放、好奇、渴望学习的态度,你会在一个全新的情况下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就像一个新手一样,即使你已经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了。
这和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提到的“绿灯思维”是一个道理。遇到和自己现有知识、理论、观点相违背的事物,不要急于否定,延迟判断,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认识,随着认识的深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收获。
它要求暂时忘记你所熟悉的东西,并且打开你的思维去迎接那些看起来奇怪、荒谬、不连贯,甚至你认为不可能的想法。这种打开思维,让你感觉迟钝、脆弱的感受,实际上这种在改变的时候,重新链接你的大脑的意愿,就是阈限思维的本质。
三、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可能
许多信念都嵌在惯性思维中。打破常规,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一对父母很难管教他们十几岁的儿子。儿子挑衅好战,父母试图限制他的行为,但是他们越严厉,他就越不听话,在外面玩到很晚都不回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厄运循环。
于是他们找到了家庭治疗师,治疗师告诉他们,我想让你们告诉他,我们希望你能在晚上10点前回家,但我们意识到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我们真的希望你能在晚上10点前回家。当他10点不回家的时候,把门锁上,关上灯,上床睡觉,不要等他了。然后,当他终于回家的时候,让他敲门,过一会儿再打开门。首先,表现的很困,然后才认出他来,然后道歉“哦,对不起,儿子,我很抱歉,进来吧”,然后就回去睡觉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治疗师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压制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儿子在反抗他们的权威。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儿子没有什么可法抗的。如果他想顺利进家门,旧的按时回家。
而父母则有一种信念——儿子失去了控制,而解决的方法是重新控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治疗师需要改变父母的信念——通过控制自己的能力,他们可以帮助儿子学会自我控制。
有时,当你面临一个真正的难题时,解决方案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你做了什么?你必须跳出这个问题,你会发现,通常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攻击问题本身,而是攻击解决方案。
遇到问题,我们常常陷入惯性思维。当一个问题看似棘手的时候,其中可能包含看不见的例行公事,简单地打破这种例行公事,随便用什么方式,也能改变现状,让你用新的方式看待它。
威廉·詹姆斯说:“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想法,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
如果我们想占有绝对优势,我们的信念结构必须不断发展。阈限思维是一种通过打开通往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大门的方式引导变化,认识到如果没有某种破坏,就没有真正的创造,这是一种针对心灵的发展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