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为什么樊登的儿子可以这样教育?——神兽妈妈教育学习终结篇

为什么樊登的儿子可以这样教育?——神兽妈妈教育学习终结篇

作者: 洋妈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4-06 13:50 被阅读0次

            作为樊登读书会的会员,我们都听过樊登解读教育类书籍,也知道樊登教育儿子嘟嘟的一些方法:嘟嘟得到充分的尊重,嘟嘟在这种尊重下会自觉完成作业,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人有礼貌。

            反观自己,作为妈妈我也很努力,这些年不计成本地学习:学了正面管教家长课、讲师班;鼓励咨询师;天赋分析师;华德福幼教师资培训,华德福小学数学师资培训,华德福一年级至八年级数学网上课程;参加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接触过DISC理论、教练技术,还有陆续看的教育类、心理类书籍,樊登读书会、得到APP(甚至学了《生命科学50讲》,见《离开武汉的两个月—人生体验官之旅 》),微信公众号,各种教育观点,各个教育流派,生怕错过……最后的结果是:我依然是神兽的妈妈。

            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妈妈,认真学习家庭教育,却依然搞不定神兽?就想委屈地呐喊一声:我们到底差在哪儿了?

    一、为什么樊登的儿子可以这样教育

            此处根据公开的已知信息,纯属个人臆断。

            1.嘟嘟自己

            我大胆地推测,嘟嘟的天赋中,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理由是:(1)爷爷是大学数学教授;(2)奶奶是小学校长;(3)爸爸是大专辩论赛的冠军、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4)妈妈也是创业者。他们的工作和成就都离不开逻辑能力和系统建构能力。

            所以,从遗传基因上来说,嘟嘟大概率是逻辑能力很强的孩子。逻辑能力强的孩子,大概率学习能力强,嘟嘟在学习上不费劲(至少挫败感会比很多同学少),由此形成对学习的良性循环。

            2.嘟嘟和爸爸的亲子互动

            嘟嘟爸爸在嘟嘟出生之前,已经把所有的育儿书籍看了一遍,对育儿有一个整体观。

            嘟嘟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给他表达情绪的词汇;在适当的场景下,教给嘟嘟什么叫“耐心”;在嘟嘟要上小学的时候,奶奶说“好日子结束了”,嘟嘟爸爸及时纠正“奶奶跟你开玩笑的”,保护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嘟嘟跟爸爸发誓,马上得到爸爸的深入沟通“你跟爸爸永远都不需要用发誓”。。。 

            父子之间的点点滴滴,每一个亲子互动瞬间都在塑造着嘟嘟的性格和品格,开发着嘟嘟的语言能力和其它能力(见《父母的语言》)。

            3.嘟嘟生活的环境

            嘟嘟的爸爸,饱读各类书籍,在社会上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想象嘟嘟家里到处都是书,嘟嘟能看到一个每天读书,并且还把读书变成了工作的爸爸。嘟嘟受爸爸的影响,不爱看书是小概率事件。

            嘟嘟的妈妈,美容行业创业者,一定是个自身美丽又爱美的女性,对视觉敏感,估计右脑发达。

            嘟嘟的奶奶,是扫除道的典范,可以想象嘟嘟生活的环境是很干净的;奶奶在2006年出版了家庭教育书籍《给家长的100封信》,可见奶奶有教育理念,估计不是娇惯孙子的奶奶;奶奶年纪大了却依然追求梦想,开始写小说。

            可以推测,嘟嘟的爸爸妈妈和奶奶是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人,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他们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他们做事的能力强,能分清事情主次、轻重缓急,用樊老师的话叫:做事“关键要务”优先,这是一种逻辑能力

            4.嘟嘟与老师的关系

            作为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嘟嘟应该在学校也不会受到老师的偏见。


            这就是嘟嘟生活的环境,干净、有书、有爱、有美、每个人有自我。嘟嘟在这样的环境中吸收养料,耳濡目染,当有好的成长和成绩时,又进一步强化适合他的生长环境,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嘟嘟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最高标杆的家庭教育和最好的早期教育。有多少家庭羡慕却无法企及啊?

    二、教育是一个复杂事件—你我皆不同

            我们仰望别人的教育高点,只是回到自己的坐标点却那么难:我们要面对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自己,和不一样的家庭环境。

            1.孩子的因素

            孩子首先有性别之分,能把女孩养好的家长,不一定能把男孩教育好。

            其次,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逻辑能力、自省能力、视觉、听觉、体觉能力都不一样:孩子在课堂上动来动去有可能体觉高;孩子做作业错字漏字有可能视觉发育不好;逻辑能力不好的孩子有可能遇到事情想不通,脾气大,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同学。。。

            如果用DISC性格分析理论,把人分成对人敏感和对事敏感,那么对人敏感的孩子有可能更在乎父母的感受,通常他还会有同样对人敏感的父亲或母亲与他沟通,亲子关系更好建立。而有的孩子可能是对事敏感的超级主观认知型的孩子,父母要有怎样的智慧才能成为他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啊?!

            同时,身体因素也可能影响孩子,例如有的孩子有抽动症,焦虑易怒;有的孩子睡眠不好,第二天精神不好,影响学习和情绪,而睡眠不好的因素又有很多,如鼻炎等;还有的孩子可能有自闭症……

            据说身体筋膜紧张也可能会对人体有影响;在中医眼里还有木郁克土的说法;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孩子缺少某些营养元素也可能导致行为有一些异常,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体某些元素超标……

            《分心不是我的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特别好动,做事没有耐心,情绪不稳定,爱冲动,不会与人合作等,有可能不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家庭管教,更不是道德品质有问题,而是患有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在《生命科学50讲》中,提到一种单胺氧化酶A基因,研究发现,如果人体内这个基因的DNA序列比较短,活性比较低,这群人就有更强的冒险和攻击倾向,也叫“战士基因”。

            各种理论都指向同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影响孩子状态的因素有很多。

            可是作为有认知盲点的父母,我们不一定能洞察孩子出现状况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用尽全力,但有时方向都是错的。

            2.大人的因素

            大人要面对很多的事,家务、工作、家庭财务、人际关系、养育孩子、父母生病等,肩上的责任错综复杂。

            大人要处理这些事情,需要逻辑能力。大人也有逻辑能力高低之分,在应对人生各种事情的时候能力不同。

            大人发脾气,本质上和孩子发脾气一样,是没有能力解决自己各个层面上的问题时产生的挫败感。

            大人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性格、能力、原生家庭都不同;晚上睡眠质量的好坏;身体状况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以及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差异。

            3. 家庭环境因素

            每个家庭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家庭成员中,不一定大家的力量都往一处使,不一定教育理念一致;有矛盾的夫妻关系很多,有矛盾的婆媳关系也很多;还有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同。

            家庭系统的成员不一样,成员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

            4.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每个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

            5.大人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

            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懂得家庭教育,和孩子长到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

            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把各种教育理念运用起来。而孩子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回家运用学到的家庭教育方法,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困局

            作为学龄期儿童家长,目前我们对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在人群中总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不那么突出。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老师反馈给家长,家长焦虑,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也焦虑,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进一步厌学。这是很多家庭的困局。

            在这个循环中,改变的机会有三个:一个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还有一个是有远见有方法的父母;第三个是孩子本身有强大的抗挫力。

            而要成为有远见有方法的父母,需要解决很多困惑:要不要管孩子?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管?……

    三、教育整体观:依然是Positive Discipline

            关于要不要管孩子的问题,曾经困扰过我。生在一个严格的家庭,看着哥哥从小被父亲用铁棍打,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是对的。

            家庭教育书籍很多,有时观点差异太大。《正面管教》、《不管教的勇气》、《爱和自由》,如果碎片化的学习吸收,只注意到“不管教”,只关注到正面管教和善而忽视了后面的坚定,只注意到了爱和自由,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

            在《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中,作者把父母分成权威型、专断型、放任型、不参与型。向上流动的最好方式是权威型和专断型的教育模式。但权威型要求父母素质高、懂教育、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走了很多弯路,才领悟书上说的爱和自由不是真的自由放任,不管教不是真的放手不管,而是更高级别的管教:

            嘟嘟可以自由使用手机,因为在家庭的教育铺垫下,他在别的事情上也能获得价值感。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好,不需要通过成瘾的事情去获得心里满足。

            而在农村,大人撒手不管,孩子自由使用手机,有的沉迷手机不能自拔,因为孩子在别的地方没有找到价值感,而且很有可能与父亲的关系不好(或者被父亲忽略)导致成瘾性人格。


            各种教育观点综合起来看,其实书上说的都是父母要管孩子(Positive Discipline),但是管到什么程度?管什么?怎么管?依然是个难题。伴随这个难题的,是父母挥之不去的情绪

    四、教育,从父母接纳自己开始

            民国时的大家闺秀严幼韵,大家形容她的能干时会说她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井井有条”背后其实是一种逻辑能力,也是她的大家庭、她的父母传递给她的能力。带着这些能力,她优雅地活到了112岁。

            如果一代一代传递爱、逻辑和艺术,在大事上保持理性的原则、逻辑的能力,这是很好的教育底色。

            可是,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我们不一定能从上一代得到这些传承:我们可能缺少艺术的传承,可能缺少逻辑或者爱的传承,也可能缺少正确表达爱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如果缺少艺术,我们的生活会少了些情趣;缺少逻辑,我们在生活中会手忙脚乱;缺少爱和爱的正确表达,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找不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也许这就是我们在新生家庭的状况。

            了解我们的原生家庭,找到童年积累的没有处理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新生家庭的情绪,从而接纳自己。只有当父母真正接纳了自己,父母才能接纳孩子。

            接纳了自己,再把爱、逻辑和艺术的课程给自己补上,就可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把爱、逻辑和艺术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了。

            如果做不到那么完美,就读一下海灵格的《我允许》:

    《我允许》
    五、神兽妈妈教育学习终结语

            樊登说:“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感觉到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这句话被搞不定孩子的妈妈听来,就是沉甸甸的羞愧啊。

            我非常努力地想当一个好妈妈,可是面对一个超级有主见的孩子无比心累:7岁的时候,晚上睡觉之前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妈妈,我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我要不要养狗;还有一个是我长大要不要当兵”;不喝水,理由是“我在训练自己”;2020年的疫情,在家用纸盒做武器,还告诉我想把海陆空都配齐;听的是铿锵有力的军歌;音乐节拍总是比老师快半拍;在足球场上特别适合他的快,横冲直撞;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说懂心理学的老师……而我只是普通的没有见识的妈妈:心里惦记着给他做点什么吃,他喝水太少了,作业还没做完……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在我为家里神兽叫苦不迭的时候,我估计在许多家庭都有神兽出没。我暗暗叹口气,接纳了自己过去是神兽妈妈、现在是神兽妈妈、未来还是神兽妈妈的现实,决定放下“完美妈妈”的自我期待,与自己和解,跳出天天围着孩子打转转的生活。

            本文纯属理论总结篇,为自己整理思路,也是对自己一段生活的交代,对思想的断舍离。如果我的文字对他人有帮助,幸甚幸甚!

          1.没有绝对可以复制的家庭教育,只有因地制宜

            各种教育理念很好,仁义礼智信很好,可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取决于父母在每件事情上的判断和决策,哪些地方应该坚持,哪些地方应该变通,与孩子的互动反馈,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孩子,对这个孩子有用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孩子。理论可以高大上,而生活需要落地的解决方案。

            尹建莉帮女儿圆圆写作业;李跃儿在孩子13岁出现厌学的时候休学一年。帮孩子写作业、休学,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就不对,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她们选择了他们认为是对的做法,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

            2.培养逻辑能力

            父母解决不了问题,很多时候与父母的逻辑能力有关,逻辑能力是人一辈子必须不断修炼的底层能力。

            时间是线性的,而我们面对的事情却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分工:有人做家务,有人辅导数学,有人辅导语文……现实是,有的妈妈既要工作,还要做家务,还要养孩子……

            我们需要对事情进行分类,找出关键要务。

            我把常用的逻辑概括成:分类、重要性原则、整体和部分、匹配、信息传递、简化原则。

            例如,收纳整理的时候要分类;不重要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分类粗一点;部分(物品)显得零乱,所以用收纳工具,使部分变成整体;重要常用的东西放在黄金区域,拿取方便,长形物品选择长形收纳工具,这是匹配原则;贴上标签是传递信息。

            3.保持赚钱能力

            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随着孩子的长大,全职妈妈一定要保持赚钱能力,因为:可以避免全职妈妈对逐渐长大的孩子过度关注;保持对社会的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保持独立的人格;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榜样;赚的多可以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花钱找人做家务,辅导孩子……

            记得读研时,有个老师开玩笑说:人一辈子最好这样度过,第一个10年从商,去赚钱,第二个10年从政,前面赚钱了所以可以不贪,第三个10年从教,因为有了各种人生体验。难得有这么理想的安排,不过全职妈妈也需要价值感和归属感,妈妈多一些人生体验,挺好。

            4.学习艺术和身体知识

            我理解的艺术范畴很广,在我眼里用心做饭乐在其中也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培养审美。身体的知识,包括养生、孩子身心发育各个阶段特点。

            总之,不要只盯着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5.拥抱,触觉给我们安全感,传递爱的信息

            华德福的十二感官认为,触觉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正面管教也告诉我们要拥抱孩子。就算我们什么教育理论都不学,也要记住拥抱家人,传递爱的信息。

            6.大框架看事

            培养全局眼光,少一些细枝末节的纠缠。

            7.有边界,不评价他人,不被他人评价影响

            做有边界的人,心里的困扰会少很多。

            8.安慰神兽妈妈的两个原理

            熵增原理:在2020年疫情大肆虐的当下,大家都封闭在家里,与外界缺少联系,从有序到无序就是一种必然,想想我们大人的状态,再看一眼身旁困在家里的野兽。

            梁宁的理论:据说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同样的事情,普通人感觉到的是恐惧,而英雄表现出来的是愤怒,所以家里有一个喷火的娃,大人们在抓狂的时候可以自我安慰啦……

            作为神兽妈妈,何以解忧,唯有吉姆·崔利斯的描写“母亲便把我丢给他,好像他们两个人是在轮流看管犯人”(《朗读手册》):原来天下神兽带给父母的困扰都是一样的……

            养孩子,说起来满满的都是泪!这些年专心学习教育,最大的收获,不是把孩子养好了,而是修复了自己,接纳了自己的好与不好。

            所以,放下养孩子的困惑,不再被困于家庭教育这样一个狭小的主题,我的目光将切换到以经济为主,艺术和身体为辅,这样有趣的主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樊登的儿子可以这样教育?——神兽妈妈教育学习终结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mv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