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老师和朱永新教育家的一段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观点。
樊登说教育不是为了文凭,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他理想当中的样子。朱先生也频频说“对”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正确,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是需要好好深度思考的。
首先,教育肯定并不是为了文凭,文凭只是学生时代,在被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个小成果。当你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当中,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些证书而学习。
朱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愿景描述,也确实很吸引人,但今天我想借着这个话题里的关键字——理想,来聊聊。
关于理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被动性成长,都是别人给的目标——父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老师教会我们知识,同时告诉我们如何考试,该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往往这些重要的人给我们的建议和目标,有一部分会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的理想。
进入到社会,工作了,老板给我们分配任务,客户给需求;在阅读当中,我们得到作者的人生经验,同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怎么活着?宗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人生?
我们前行的方向,总是不停的受到别人的影响。到底你的理想是“月亮?还是六便士?”。所以你要问自己,“你的理想从哪里来的?你的理想是为了谁?”
我们先来看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李开复——经历过生死后,是怎么回看自己成功人生的:
我信心满满的到处宣扬我的理念,我建议年轻人要做最好的自己,要最大化影响力;我努力年轻人要积极主动、寻找兴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还用理想中的墓志铭来确认我的人生方向,但一帆风顺的人生履历,让我的骄傲情绪悄悄滋生;理工科培养出来的思维模式,包括因果逻辑,结果导向和一切以量化判断,让我在追求效率时变得冷漠无情。我走在一条其实颇为正确的道路上,但,过度的名声却让我的中心轴偏了。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我们的理想是用“更”、“最”之类的词语来定义,就需要小心了。
为钱为名的理想,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某个结果去证明自己,当你陷入到证明这个过程中,那你证明的参照标准是什么?你的对标对象是谁?你的假想敌是谁?
现实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当你达到当初设定的标准时,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随着你的能力和经验的提升,你会上升到另外一个圈层,但你发现,你那么拼尽全力的成果,在下一个新圈层看来,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你的满足感马上被匮乏感代替。
所以,你会无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为下一个、再下一个、再再下一个的目标而努力。但你的快乐、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只有在完成目标的那一瞬间发挥作用。当你把做事的结果看得很重,在达成目标之前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要不断面对失败的恐惧、无常的焦虑的可能性。你就陷入“不断努力”的死循环里。
而更现实的是,在这个社会上,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最优秀的那个人。即便你可以成为那个唯一,你的心态也会担心后面的人跟上来、赶超你。你的危机感远远大于幸福感,所以,不快乐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
理想——自我否定的开始
当我们说到“理想”这个词的时候,除了先入为主的正面积极的意思,背后会有一些附加含义——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理想,本身并不是现在这一刻存在的,而是在未来某一时刻可能发生的存在。同时,理想隐含着"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的意思。
如果说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那这句话背面的潜台词就是我现在不好,我身上有很多不足,我是在否定现在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对成为这个理想自己的意愿特别强烈,你就是在非常无情的否定你现在的自己,你的内在动力是逃离现在自己。
当你寄托于未来的那个自己去拯救现在的你时,你会无时无刻的活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你会看不见自己的优点、努力和付出,会很容易挑剔自己,只能看见片面的自己,久而久之,在达到理想目标之前,却会先建立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影响你之后的一生。
理想的动力——是逃离当下的恐惧
在你减肥没有成功的时候,你会不断的看见自己不完美的身材,评判自己懒和馋、没意志力,是个失败的人。而你却看不见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即便成果并不明显。
通常年初定的全年个人计划,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没有完成,除了目标制定的方法问题,还因为你在没有达成目标之前,所有时间都是失败的时间,这种几乎全程的挫败感,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了的。而你达成的那一刻,也仅仅带来一瞬间的快感。
现在很多人想做短视频,想写公号文章,设定了一个理想、美好的愿景,却时时刻刻想第二天就达到理想的样子。但是,如果不坚持、不沉淀积累,不犯错、不尝试,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
在从0~1、从小白到熟练这个过程,你会学习、看到很多比你牛的人和产品——10万+的文章、破千万的播放。如果对自己认可度很低,只要你没有达到你的理想目标,你就经常在挫败感中,对未来更加的焦虑。从当初对理想的自己的激动,到后来的自我怀疑。
最终,在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你会给自己打上“无数个负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就成为你的代言人,你的“理想”不知不觉就把你塑造成“你最讨厌的那个人。”
人生可以有理想、有目标
但目标和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
过去,我总觉得时间还很多,等我完成一件一件的任务,但当倒计时时,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哪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李开复《向死而生》
那么什么叫教育?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文凭,不仅仅是为了理想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些都是教育的副产品。我们不能用“不是”这个词,来否定这些存在的可能。
我现在的观点:教育是让一个能拥有接纳自己、享受当下,用喜悦状态做事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赠品。
首先,先认清楚理想这个词,它只是一个想法。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此刻并不拥有,当下你也不可能是那个理想自己,否则就称不上“理想的自己”了,理想只存在于未来的某个时间。同时,它随当事人的认知不断的变化——你童年的理想、大学的理想和为人父母时候的理想,都不一样。
此外,未来也是极其不稳定的,除了不可抗力的自然影响,还有时代、科技、观念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你用一个“不稳定的理想+多变的未来”作为努力前进的方向,很可能除了作为自我存在感的安慰剂,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妄念。
执着于活在未来的理想,你对现在就有很多的不满意,你无法尽情的享受已经拥有的,甚至,你都看不见你所拥有的。你就会得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人生挫败感悟。
接纳和享受现在的意思,就是要活在当下
接纳现在的自己,就是全然的接纳,包括现在的优点和不足。不评判,对自己没有负面的评价。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哭会笑,有好有坏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完美形象。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时候,接下来,你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对自己有清晰完整的认知,因为你的自我接纳,所以你也就不需要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成为一个人的重要基础。
享受,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的全貌,也就没有负面内耗的对话,你不会因为否定自己的缺点,而把焦点放在对过去的后悔中,也不会把焦点放在对未来更好的你的期盼中,因此,你可以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没有了任何对抗,也就没有了恐惧和焦虑,你做任何事情都处在一种心流的状态下,全神贯注,无论这件事难易程度,你的专注可以让你所做的事更具品质,也就是进入忘我的状态。
喜悦,当你能全然的享受你所做的事情,这种喜悦的感觉跟事情的大小、价值高低都无关,喜悦不是从外在事物中衍生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种喜悦的状态,是根据你享受当下的程度来决定的,在整个过程都会是充满喜悦的,同时,这种感受的主动权是在你自己手中。
因为带着喜悦状态做事,不需要去证明自己什么!所以,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做的事,而是做事时的那种状态,而那种状态会给你带来身心合一的喜悦感觉。
但如果你要去做证明自己的事情,那是需要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这样,就进入到不稳定状态,你马上会感受到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你把“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就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满足别人的标准,一个是不满足别人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很好受,而只有达到别人标准的刹那,你才是快乐的。
执着理想——让你遗憾的起点
202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疫情让很多人对生活、工作、自己的一些观念有了改变。生命的脆弱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
除了中国的疫情,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莎拉波娃宣布退役的原因。
她在谈到科比的时候说:“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如果某件事让你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那这一刻你就要好好规划下我的未来了。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特别大的成功,都是平凡的小成果。但像包括李开复、莎拉波娃、这些成功人士,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过无数的赞美和荣誉,在他们的领域,都是非常成功的人之一。
他们达到了大部分人的“理想的自己”,但经历了“死亡”的提醒,冷静下来的时候,那些过去坚信的信念,在“卸妆”之后,展示出本来的样子,同时,也照见了自己现在的样子。
获得了理想的自己,错过了现实的生活
还是想引用李开复《向死而生》里的话:
人生在世,无论理性、感性,我们所能知、能见、能感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尽力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断提升自己,体验人生的诸多可能也同等重要。世间的事并不能都按照计划进行,各种缘分,偶遇都值得珍惜。因果难料,不能只用统计方法去推测一件事的因果,也要倾听内心声音的指引。
懂得不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学会不用别人的标准参与竞赛,从容走自己的路。我发现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可以留存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开复《向死而生》
如果教育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往往可能是“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大部分人的理想还是会选择成为更有钱、更有名的自己,来证明自己。
当然,理想的内容,无关好坏对错,每一个选择都有好处和代价,只要你能全然接纳,享受其中,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人生体验。
“文凭”、“理想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财富、名气”,这些都是静态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对每个人的人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做的是把最终理想的目标拆解为多个可执行的小目标,变成当下可执行的具体事情,同时,用“接纳、享受、喜悦”的三个维度去体验、去完成具体事情的整个过程。
如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感受出现,先停下来,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用意志力去压抑负面感受,否则,这个感受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去体会它,也许它是在告诉你“某些地方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你去调整”。
你可以带着“未来理想状态”的正面感觉,去体验当下;但不要带着陷入“还未达到理想”的焦虑,在当下中煎熬。
理想令人着迷,同时,也不要忽略当下的美好生活。
愿每个人用饱满的当下,去接纳、享受、喜悦的自己,当下就已经很理想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