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青春期,大家一般认为,青春期是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一段时期,是从儿童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但我感觉应该把青春期划分从身体发育开始到参加工作更能代表这段时期的意义。
青春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也叫自我同一性。
我们看一下书上的定义。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求,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以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是不是感觉有点太虚,不明觉厉。简单点说就是确定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青春期本身充满了矛盾。生理上要面对陌生的逐渐成熟的身体和强烈却羞于启齿的欲望。
在家庭关系上,一方面你还依赖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你又开始尝试脱离家庭,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
在社会上一方面你开始参与社会,另一方面你对社会有很茫然。
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对自己形象的过度关注,并且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产生自我的个性以及个体对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产生跨时间的稳定的一致感和自我理想的确定。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分为探索和承诺两个部分。
探索是指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个体对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职业、社会角色等产生了迷茫和困惑,这时个体需要对多种有意义的选择做出抉择。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成为目标所使用发花费的时间精力的程度。
自我认同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性别认同,身体认同,文化认同等等。
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同一性危机有4种不同的情况,根据是否有探索,是否有承诺两个维度来划分4种类型,分别是:1.同一性获得(探索并承诺),即确定我是谁,我未来要干什么。2.同一性延缓(还在探索,未承诺),即还没有确定我是谁,未来怎么选择。3.同一性扩散(未经过探索,也未承诺),即不知道我是谁,未来要干啥。4.同一性早闭(未经过探索就承诺)。一般是听从父母安排,没有自己的想法。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必须要有一个扮演各种角色的尝试。在尝试过程当中找到自我的同一性,而这个尝试的过程是不应该被打断了。而我们的家长往往太积极了,经常用自己的经验打断孩子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