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局限,错过房子
叮地一声,我收到了公积金按月转账通过的短信,买房的事情终于暂时地告一段落了。2017年,这件事情让我切实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也体悟到当初是何等的愚蠢和整个家族思维局限性在我身上的体现。
2014年7月,我来杭州工作,办公室的同事随口提一句让我买房,我满不在意,觉得要工作稳定了,最重要的事情是找个对象。2015年,同事又和我说杨柳郡第一期要开盘了,让我去看看,当时谈的对象还没有要结婚的意思,连看都没看。我在江苏的父母也是希望我早日结婚,哪怕双方都出一些钱,买一个大一点的学区房也行,让我自己买房的年头只有我的姐姐有一点想法,但是她又没有话语权,我自己又不够积极,就这样错过了2015年在杭州买房的最好时机。
二、被房子诱惑、被现实打脸
作为一个乖乖女,我听从大部分人的意见,刚刚工作的两年,除了工作,就是忙着找对象,说是忙,也没有好好谋划,后来抱着一股斗气或者说是好奇心在我本科学校(包邮区985)BBS板块征友,在没有都接触的情况下选择了同校理科系本硕博连读的大我一岁的校友交往。其实在初期已经有所不适与警觉,防备心一直都存在着。但是一方面后来这个人到了我单位工作,成了同事,另一方面,我们家庭情况、学历背景都比较匹配,文科生的我(本硕都是985)对理科生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也就慢慢交往下来。
这个人的父母在他来杭的前半年(2015年)就以他母亲的名义入手的一套高层住宅,还有意无意透露给我他们在南京浦口还有两套商品房,在杭州的住宅可以作为婚房。当时作为杭州无房户对于这样一个独生子的这样的条件说不羡慕,不被诱惑,那肯定是骗人的。但是当他们家不让我参与房子的装修设计,他和我借钱买车位,让我出钱置办房子里的软装、家电,和我借钱给女学生发论文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我已经彻底看清,三套房子不过是诱惑我不断投入的诱饵。及时再舍不得时间上和金钱上的付出也要果断离开这个火坑。
三、家族会议决定买房
2016年11月分手,没有告诉家人,但是和他们说不能借钱给ex。直到我妈妈问起我们的进展情况,才告诉她已经分手,并把前因后果一并说明。好在原先我的父母也不是很满意,对我表示理解和支持。春节期间,开了家族会议,决定全权授权我在杭州买房。此时,杭州的房价已经涨了一大波。
过年回来还是晃晃悠悠地,一点没有紧迫感,约中介看房不积极、新楼盘也没怎么去看,但是随着杭州开始限购,单身的我的购房资格从两套变成一套,单位附近的二手房源越来越少,我看中的二手房同户型价格从2.6万涨到3.5万,我才真正开始认真对待买房这件事情。2017年5月19日去售楼处看了我现在买的那个楼盘,之前还看了同一个地区的其他两个楼盘(离单位地铁20分钟)。其中一个最火的也去交了资料,但是在淘宝抢摇号资格都没有抢到。
四、下定决心的买房过程
暑假期间,我真是再也不敢怠慢,不敢漏接售楼顾问的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前前后后忙开验资的各种材料,怕再抢不到号码还花了500元请人家帮我拍号。等待买一手房的过程中,我还和中介小哥在7、8月的大热天看遍了我单位附近几乎挂牌在售的所有二手房,知道了自己在户型、楼层方面的偏好。
现场摇号选房的当天,酒店的场地里紧张热闹极了,我和大多数没有托关系的买房者一样焦急地看着摇号大屏幕。说我迷信也好,说我运气也好,看着一直都没有摇中,就从白色的椅子换到红色的椅子,居然300多号就喊到我的名字了,进去之后还算清醒,大概一分钟吧,先开始选的14楼的H3户型,后来发现还有个8楼的,果断改成8楼。刷定金的时候我的胃在痛,反复确认了我选的户型是小户型才落了定,整个人都在发抖。
之后就是补足首付款、跑贷款(贷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又上浮了,还买了保险,也是坑爹,好在我自己还能承受)、提取住房公积金和补贴、办理公积金补贴按月转账。终于在12月完成了买房这件大事的大部分工作,在交房前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剩下的就是好好赚钱还房贷了。对了,为了还房贷,我还找了个兼职,真是要好好做好这份兼职,多赚钱减轻父母的负担才好(他们每个月都帮我还一部分房贷,目标三年内自己还房贷)。
现在想来,买了一手房,因为政府限价,比二手房便宜了好几十万,而且没有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中介费,虽然要等上两年,但是我好歹还有宿舍住,也没有那么糟糕。虽然错过了低点,但是总算买好了,心态也平和了很多。不主动提起自己买房子这件事。
买房这件事给我的几个启示:
1. 自己的事情要上心有数,不能等靠要。
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实实在在自己去踩盘。
3. 世上没有无用功,看了二手房就知道了户型和楼层。
4. 真的要少看无脑电视剧、微博,多学经济知识、多关心社会大事。
5. 赚钱才是王道,纠结别人的东西总是不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