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前几年,完成了结婚、买房、装修等人生大事件,所以到今年初,存款几乎为0。
年末一盘点,惊喜的发现,我家账面上已有19.2万。
对富人来说,是看不上的小钱,对北上广的人来说,还买不起一个厕所。对我来说,还是相当开心和满意的,已经超额完成了年初定下的存款16.2万的目标。
从0到19万,这一年的理财学习路,有亮点有槽点,有得也有失,从以下三方面来总结,为2017画下一个不完美但圆满的结尾。
一. 开源
我追求的两种开源方式,一种是增加“被动收入”,指的是“睡觉了还在帮你赚钱”的项目,一种是增加“主动收入”,指的是通过努力投资自己,在工作上升职加薪或者在个人时间内发展副业。
2017,我家刚好两种方式各增加一个:
“被动收入”:在闺蜜的鼓励下,将除自住房外的小房子出租,收获租金。
“主动收入”:先生工作努力,层级小幅度上升,工资涨幅百分之十左右。
可见,二三十岁的时候,没有太多积累、人脉、资源,投资自己才是王道。
这两项,是2017的惊喜和亮点。2018,在理财的垂直领域深耕,希望出现更多开源渠道。
二. 节流
开源方式少的情况下,节流就很有必要了。节流即合理开支,尽可能的增加储蓄。会节流的人,绝不等同于“葛朗台”、“铁公鸡”,而更可能是一个理性、做事有计划的人。
我所追求的节流,还建立在这样的消费观上:对待朋友,豪爽大气;对待家人,绝不吝惜;对待生活,讲究品质(能力范围内);对待自己,积极投资。
2017年,完成了节流的第一步——完整的记账。
几乎一丝不苟的记录了我家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与支出各项占比总体情况如下:

一年账单告诉我,最大的问题是:工资结余率太低,算了一下仅仅为26% ,要不是有生娃的红包撑着,恐怕账面会很难看,连存款任务都完不成 。
收入不算太低,城市中等水平偏上。结余率低的原因,是相对于这个收入来说,花销还是太大。
“我们花掉了一部蒙迪欧啊”,这是先生听到我讲起今年花销总额时脱口而出的话,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他没想到,一个身处四线城市、无房租房贷压力的小家庭,花出了这个数字。
那么有没有乱花呢,来看看花到什么地方去了。
总花销中,衣食住行、人情社交等日常支出占比76% 。也就是说,近八成花销用于维持一份还算体面的生存。
为我和先生双方的原生家庭支出(包括孝顺父母的、给亲戚买东西的)占比15% 。
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如旅游、出去吃吃喝喝等)的支出占比7%。
用于投资自己(如学习培训、书籍、健身)的支出占比不到2% 。
由此可见,我家消费习惯虽然称不上节约型,但也并非铺张浪费型,而且我还觉得在投资自己和提升生活品质这两个板块投入太少。那么结余率低,只能说明,我家的工资,仅仅停留在支撑“好好生存”这个层面,离享受生活、回馈家庭这一层相差甚远,离财务自由更是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2018年,会相较去年压缩支出,尽量让非理性消费少一点。这就要提到节流第二步——制定预算,有计划地消费。
我是这么做的:
首先,参考17年支出,将其中“刚性消费”挑出来,按支出时间一一放入每月预算表中。“刚性消费”指的是必须要花的,比如吃穿用度、物业费、保险费等等。有的刚性支出是固定的,比如物业保险费,有的则还有调整的空间,比如日用品消费、餐饮消费等,可以按需制定预算,进一步使其合理化。
然后将“弹性消费”挑出来进行整体分析,哪些应该去掉、哪些可以保留、哪些需要增加或减少,做到统筹规划、具体分析。弹性支出指的是可花可不花的,比如旅游费、娱乐费等。
梳理一轮下来,基本上明年要花什么钱都心中有数了。
最后将刚性、弹性费用放一起,再留出一定不可预计的支出,即为年度预算。如果预算超标,就再次审核、调整具体支出,直到符合年度计划。
预算不是一成不变的,灵活调整才能适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生活。
17年,记账让我知道钱都去哪儿了,18年,希望预算可以让我知道钱应该去哪儿。
三. 理财投资
17年,随着存款一点点增加,按资产配置方案逐渐完成投资布局,买了基金、股票、网贷三类产品。具体持有比例、收益率如下:

总体收益是羞于说出口的-1.2% ,多多少少让我有点惆怅。不过我知道,这个收益率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始。
分板块分析一下各类投资产品今年的详细情况。
1. 应急资金额度达到及格线。
3万资金,也就勉强可以覆盖我家三个月支出,2018年将继续补充,下一目标额度为半年支出额。
应急资金主要是为了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临时性消费,有钱才有底气。另一方面,万一出现股市暴跌或者某个黑天鹅事件,手中的现金将派上大用场。所以应急资金特别要求流动性,我用的是天天基金的活期宝,可以实时到账,用起来还比较顺畅。货币基金都差不多,找个自己顺手的平台买即可,不用太纠结。
2. 网贷产品,收益尚可。
今年初才开始尝试网贷平台,算上各种投资红包、邀请红包收益率是超过12%的。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我对这个结果满意。
选网贷平台最重要的是安全,前不久发生的“钱宝”跑路事件,一片人血本无归,哀鸿遍野。“钱宝”的骗局还是经典的庞氏手法,高利率吸引用户,再不断扩张堵窟窿。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受不了诱惑,当了接盘侠,真是让人感慨。
我用的是团贷网和洋钱罐两个平台,看了三公子的测评开始尝试的,目前运行良好。今年也学着分析网贷平台安全性,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考察一个平台,至少要看它的背景、负责人、第三方存管情况、风险控制体系等。如果光看收益率就投资的话,很可能就应了那句话,你看中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中的是本金。
总之,自己的资金自己负责,学得越多,才能有基本的判断,不懂的不投。
3. 持续进击的指数基金
投了4只基金,均为指数基金,两只是低估值指数基金、一只沪深300、一只中证500。主要是想低估值、大盘和小盘都兼顾到,也可以对收益率进行长期跟踪、相互对比。
总体来说,基金表现可以(沪深300、中证500年底才开始定投,故收益率低),符合我的预期。虽然看上去没超过百分之十,但主要是因为持续加仓拉低了收益率,尤其年底集中加仓的额度较平常的大。
另外,前不久还分出小额资金试了下阿牛定投,可以跟自己的定投组合做个对照。
4. 股票收益惨淡
A股占股票总投入 ,因为几乎是12月底才建仓,此时看收益率意义不大。
港股占股票投入 ,在各项投资中是唯一拖后腿的,直接拉低了整体收益。主要是资金第四季度才到位,还重仓的是房地产,一买入就遇上了大跌。但是看好房地产市场,就算百分之十五的回撤也能安睡。此刻言输还为时尚早,明年此时自有阶段性结论。
股票操作可谓今年最大的槽点,直接让整体收益一夜回到解放前。深刻感觉到自己在股票上的小白属性,很多次操作都被证明是错的。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一旦买入,不到高估时候不卖出,不到公司基本面变坏不止损。
不高抛低吸。没有择时的能力就做一个笨笨的投资者,拿着让我心安的股票默默看市场潮起潮落。
这两句话可是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2018,希望做到知行合一,绝不瞎折腾。
2017,算是完成了基本布局,小金鹅初长成。2018,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