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金兵已在后穷追多时,若此时不弃舟登岸,恐就来不及了!望太后三思啊!”
“是啊!”“望太后三思!”“太后三思啊!”……
隆裕太后呆望着眼前跪成一片的文武臣工们,朱唇上下微翕着,却无半句言语吐出;良久,她才缓缓站起,有气无力地回道:“传予懿旨,随行所有船只及其中随行人员于造口抛锚登岸,改由陆路前往虔州!”
不久以后,庞大的船队便在造口沿岸纷纷抛锚停下,众人鱼贯而出,仓皇地奔逃着;太后就在这仓皇奔逃的人流中由一众仆从们左右搀扶着,跌跌撞撞地在人流的冲挤下艰难前行。不远处,金兵的战舰已在江面上隐隐浮现,打头的几艘迫不及待地冲出深水区,还未及岸便抛锚停下,大批金兵就这样淌着江水向岸边疯狂地追杀过来――可怜那些腿脚不便的老弱之辈,未能跟紧逃窜的人群,被丢在了后头;他们没能跟着太后一并安全撤离,却因最先挨上了敌人的刀剑而命丧黄泉!至于那些还在舟内的人,亦一个个倒在乱刀之下或被人投入滔滔江水之中。不知是谁率先放起了火,华美的舟船很快就在这冲天火焰之中熊熊燃烧起来;火光映红了大半个江面,同江面上的浮尸一起绘出一副地狱般血腥可怖的模样――此等图景,何不令人窒息,令人叹惋!
微风吹过,郁孤台上的辛弃疾停止了思索;他重新把注意力投向周遭的景物――赣江依旧奔流不息地向东而去,江水青绿如斯;可在作者的眼中,这片醉人的绿水之下,隐藏的是多少中土遗民不尽的血泪啊!向西北而望,大好河山尽入他手,胡尘之中,故都不见,并且今生恐都都难以再回了!“为何,这是为何!”辛弃疾心若刀绞,悲痛万分;少年时代的坎坷情景与四十年前太后于此地弃舟而逃的耻辱历史此刻在他的脑海中重叠,幻化作绵绵不尽的家仇国恨与对乱世兵戈的深深叹惋。对于一味妥协退让、赔款求和的南宋统治者们,他更是有诸多郁结在心中的不满――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他想怒,却不敢发作;他想哭,却不敢作声;他想骂,却不敢开口;他想杀,却手无刀枪――朝廷夺去了他的兵权,只是将他一次次地外放再外放,让一个堂堂武将一遍遍地去担任文职――荒唐!荒唐!这是何等的荒唐!如今朝中这些自命不凡的王公卿相们,名为显贵,实为贼人啊!他们究竟要把这个岌岌可危的帝国,往哪条路上引呢?
辛弃疾的胸中愈发郁闷了――他不想成为岳飞第二,他要活下来,消灭这些国家与民族的罪人,他要克服中原,重建当年帝国的辉煌;他是多么想要突破这令人窒息的氛围,去缔造一个自己理想中万国来朝、四方仰德的强大国度啊!可是如今,他的一片似火的热忱终还是在冰冷的现实下被浇熄了大半,这番宏图伟业,怕是一要随着自己一并抱撼千古了……
天渐渐暗了。夜晚的赣江水仍在狂风的激荡下拍击着岸石,发出奇异的声响;然而,在忧虑的辛弃疾看来,在水流冲击下泠泠作响的,不仅是岸旁的怪石,更是自己那颗已经被深深刺痛的心;它在狂风与江浪的剧烈冲击下不住地颤抖着,似乎正在发出痛苦的呻吟……
辛弃疾突然立定站起,向天猛喝道:“难道就一切这么结束了么?我要铲尽奸贼,匡扶正义!我要雄起!!”
这时,一旁枝头鹧鸪的叫声起了;辛弃疾走到枝旁,细细听去,竟是一句又一句的“行不得也哥哥”……
辛弃疾闻声瘫坐下去,良久,茫茫天地间才又迸发出一阵悠长的叹息……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摇了摇头,继续吟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低吟,终究无法改变南宋王朝的腐朽没落;时过千年,中华大地上,“华夷之分”不再,昔日的仇敌亦早已铸剑为犁,和谐共处;但“辛弃疾”这个名字,将仍同他的词作一样,作为那时乱世之中有识之士的真实写照,为人们所颂读,所流传,所叹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