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195/bba8d7895d504316.jpg)
因为喜欢《红楼梦》,便常常浏览一些红学专家、学者,甚至是普通读者解读《红楼梦》的观点与见解,读的多了,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这个闲适的周日,谈谈我的感受,博君一笑。
在此郑重申明,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必须捍卫我自由发表见解的权利。
观点之一:作者的不确定性和残缺之美,是引发《红楼梦》经久不衰的因素之一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不完整的著作,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从形式上是完整的,但并非出自同一作者手中,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当然,补写的作者现在还是存有争议的,甚至近年来,有人渐渐对作者曹雪芹也质疑起来。
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相比,出入较大,比如王熙凤、巧姐、香菱等人的结局,明显不符合前文中原作者书中的交待,因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已在“溥命司”的厨柜中看到了这几个人的判词,至于宝玉、妙玉、湘云等人的结局是否真的如后四十回所写那样,则更加无据可考了。
后四十回在文笔、故事性等方面也较前八十回有很大差异,如黛玉之死、宝玉与宝钗成亲等内容,虽然就文学性、故事性而言,有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作者前面暗伏的相关线索却不吻合。
也许正是因为《红楼梦》作者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残缺之美,才更加激发了人们争相传阅的兴趣。有些东西没有定论,才有研究、探讨、争执下去的意义和价值,一旦盖棺定论,反而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会吸引世人的眼球,除了其艺术的感染力外,也许还有从世俗角度去欣赏所带给人们内心世界对遗憾、残缺之美的震撼。
我想《红楼梦》之所以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究、去解读,也许正因如此。记得作家张爱玲曾发出感叹,说人生有三大恨事,其中之一便是“《红楼梦》未完”。细想,其实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只要《红楼梦》未完,红迷们的梦便可以一直地做下去。
观点之二:很多红学研究已偏离了文学的方向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按照常规,我们应该更多去关注它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内涵和成就,其深邃的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迪,以及写作方式方法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但实际却并非如此。
由于《红楼梦》这部著作涉及领域太广,内容太过于丰富,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男女老少的喜爱。三百多年过去了,大家对于阅读、解读、研究《红楼梦》的热情只增不减,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恐怕没有哪部作品可以和《红楼梦》这样深入人心,也许,这正是它排列在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首位的原因。
随着人们对《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红学研究的大爆发,当然,这期间也是奇谈怪论迭出,什么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等等应有尽有,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红学研究出现这种百花齐放的状况,倒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研究方向不同,学识不同,形成的观点自是不同。从《红楼梦》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与文学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戏曲以外,其他如美食、茶道、养生、中医、园林、建筑等各个领域也均有涉及,并且阐述得极为详尽,有关领域、专业的学者或爱好者学习借鉴一下也是未尝不可的,但很多研究与解读已远远偏离了文学的道路,更多的人是在标新立异,博取眼球。
我们知道,《红楼梦》作者对人性的揭露,可谓是入木三分,但作者对众生怀有极其悲悯的思想,对儒、释、道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很多人在解读时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看多了宫廷剧的一干闲人,各种戏说、假想、阴谋论层出不穷,试图将其变为一种全民娱乐的狂欢形式。
我并不是认为大众娱乐有什么不好,如果是戏说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文化的特性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多元化的文化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但就赏析文学名著而言,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能脱离原著文本的,任何离开文本随心所欲地过度解读,都不过是一种无谓的猜测与妄言,是一种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与呈现,恰恰暴露出的是自己的无知无畏,与欣赏、品读、回味、思考经典相去甚远。
观点之三:来自大陆作家的解读,总体上不如台湾作家的解读更为中肯、客观
红学研究的群体极为庞大,大家熟悉的专家学者也是数不胜数,如蔡元培、胡适、王国维、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红学泰斗,当然还有很多的哲学家、作家、书法家也加入到红学研究的行列,如鲁迅、张爱玲、启功、刘心武、林语堂、白先勇、蒋勋等著名红学研究的学者、大家,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教授等,我就不一一罗列了。除了这些知名人士外,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红学爱好者,当然这里面鱼目混珠,但不乏真知灼见者。
单就作家群体赏析《红楼梦》而言,我个人的观点是,大陆作家解说的《红楼梦》,总体上不如台湾作家解读赏析的更为中肯、客观。当然,这可能与我读书少有关,也有以偏盖全之嫌。
大陆作家中,如张爱玲、刘心武等人的作品,与台湾作家白先勇、蒋勋等,还有国立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解读的《红楼梦》,风格就很不一样,虽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里面也不乏其个人比较偏颇的认识和见解,但整体而言,台湾作家赏析《红楼梦》多与《红楼梦》原著(不同版本)紧密结合,不会脱离原文进行天马行空地探讨、妄加猜测和断言,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评价、对人性立体的分析,更加的中肯、客观,让我感觉特别有君子的优雅之风。
我觉得他们对待文学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文风,是有的大陆学者所缺失的,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提倡的。大陆与台湾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地生存的环境有关,也可能与两地的文化有关,当然,也许还与教学风格、个人情商,以及自身对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关。
上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各位文友批评指正。
于2019.11.3
NO:2019-44
![](https://img.haomeiwen.com/i6778195/9270863c474220b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