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历史上的故事,韩信确实有很大的功劳,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他的大部分地盘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刘邦自己也知道这一点。韩信屡次犯忌,挑战刘邦的底线。假齐王事件就是一个大忌,作为将军,打了胜仗固然是大功一件,但借打了胜仗来要挟谋私利,就不对了。再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刘邦和韩信探讨带兵的问题时,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说,那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就是自伐。后来,他之所以死在未央宫里,跟他的自伐有很大关系。所以,自伐者无功。
还有唐朝五大名将之一侯君集,在帮助李世民打天下时,战功显赫。打下高昌后,他私自藏了高昌国的国宝,还下令手下可以随意抢夺城中财富。这事传到朝廷上,文武百官对此偏见很大,认为有损大唐形象,李世民念及功劳大,没有过重的处罚。但是侯君集认为自己战功显赫,却因为一点小错误败坏了名声,心中不平衡,后来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泄密后被杀。自伐者无功,群臣几次劝谏要杀他,李世民一直念及侯君集对大唐有功,可侯君集一再越走越远,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说完历史,咱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有位女士生了个男孩,这个男孩可是婆家的大孙子,在农村不但男孩被宠,孩子妈也会被格外照顾的,这是女士生下男孩儿后的第一个想法,婆家人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士自恃身份好像高些,不自觉地就会要求家人,与别人攀比,说自己没有像谁谁那样,吃得更好,被照顾得不如那谁,怨气一多,向爱人发泄,刚开始,爱人能理解,还劝劝,哄哄,时间久了,搁谁都受不了,爱人渐渐远离她,婆家人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没有人愿意跟满身怨气的人在一起,她很孤单。有一天爱人下班回到家,女士说要不是我,你咋能到家就能吃上饭,要不是我,你每天咋能穿上平展的衣服出门,要不是我把家打扫,你咋能进家看到窗明几净,要不是我……爱人实在听不下去了,打开手机,走进书房,关上门,留下落寞的她。只听见孩子放学,她转身跟孩子说:孩儿你看,我今天专门挑你爱吃的菜,做好了,快吃饭。爱人没听她诉说完,她的话还在嘴边,于是孩子边吃饭,边听她说,孩子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你,我才放弃工作,每天给你按时做饭,接送你上下课外班,要不然,你的成绩不会这么好?上次你王阿姨约我逛街,都没有去,怕回来晚,耽误你吃饭。孩子听着妈妈说的话实在吃不下,就说:妈,我吃饱了,去写作业了。爱人回家不再理她,孩子回家,吃完饭,赶紧去写作业,躲着她,她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远离自己呢?
我们为家,为孩子付出,本没有错,错就错在自己的认知,输在自己的思维,想彰显自己,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付出,但我们忘了,自伐者无功,尽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周围的人都能看到,这样以来,他们就愿意去承担更多,当我们以为施恩要图报,付出就该有收获,还得是自己想要的收获,痛苦的只有自己。因为付出是自己的选择,报,是别人的事。
自伐者无功,嘴要有把门。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