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章,搬运自我的知乎,哈哈)这么说吧,钢琴演奏的复杂程度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举几个栗子:
有哪些钢琴上的事实,没有一定钢琴知识的人不会相信?1.多声部的掌握,目前我弹过最复杂的是巴赫的四声部赋格,巴赫平均律里还有五声部的赋格,但是四个声部已经让我头痛不已了,就好比你一个人要把合唱里的四个声部(女高、男高、女中、男中)同时在脑子里同时进行,这还没有完,四个声部还要拥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主题的声音要明显的立于其他几个声部之上,听上去还不能太呆板,一定要四个声部都在歌唱(如何在钢琴上歌唱请看第四条),所以说弹钢琴真的是感觉要人格分裂了,一人同步进行的演四个角色。
2.高超的想象力,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里这个法则如神一般存在,比如说一首贝多芬奏鸣曲实际上你要把它想象成一部交响曲,是的你没有听错,因为贝多芬确实是按交响曲的音色分配来写的奏鸣曲,所以你的想象力一定要丰富,比如某个乐句其实是在模仿长笛,某几个音其实在模仿定音鼓……这样的乐器音色替换,在贝多芬奏鸣曲里比比皆是,所以演奏者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把你弹奏的钢琴声音想象成千变万化的交响乐队,否则你的音乐会听起来很呆板,千篇一律。
3.音色的掌握,同一架钢琴不同的人弹出来的音色是不一样的,非专业人士肯定不认同这句话,但是事实的确如此,钢琴的音色取决于你下键时候的力度,控制,位置……这些因素中的一条不同出来的声音都是不同的,所以钢琴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只要弹下去就OK的,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最基础的就是你要学会控制你的手指乃至手臂甚至整个上半身,这样才会出现不同的音色。当然这一段所所说的音色是指更深层次的声音,而不是宏观世界粗大的音色变化。
4.音乐的线条。钢琴的难在于它是属于敲击乐器,每个音在弹奏之后很快就会消失,不像弦乐声乐可以把每个音持续很久,这就存在一个音与音之间连贯的问题,只有音和音的连接才能使你在钢琴上歌唱,钢琴本身不能使音和音连贯,但是演奏者必须跨越这个障碍,使每个音连贯起来形成旋律,否则你演奏的东西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演奏者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珠全部串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了。声乐演唱者是用气把音符连接起来的,而除了钢琴自带的延音踏板(首先延音踏板能增加延续声音的时间不长,而且踏板的使用又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演奏者靠手臂和手腕把本来不可能连贯起来的音连贯起来。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但是肢体的协调对于演奏者真的非常重要!
5.看起来简单的曲子并不简单,一般人都会觉得李斯特的钟很难,这首曲子技术上来说是不容易,但是有些看起来简单的曲子也很难,比如说莫扎特的奏鸣曲就非常之难,当然如果只是追求把音符弹下来这个要求的话另说,但是要想把莫扎特弹好就很不容易,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对音色,线条,整体结构感要求非常的高,首先音色问题就是个大问题,弹奏莫扎特对音色的要求很高,声音必须是通透又赋有灵性的,所以你的每一个音符都要控制的非常好,否则听起来会非常的呆板,欠缺莫扎特特有的灵性。
6.钢琴考级的问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又被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钢琴考级这个东西只是为业余学琴人士设计的等级,专业学习人士不存在考级这种说法,况且大把过九级十级的孩子,都是被硬生生的拔高上去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尽快考完级别,好像考完十级就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一样,所以在业余考级系统内存在着大把实际演奏水平没有到考级级别能力的琴童。钢琴水平差距其实大的可怕,所以衡量一个人钢琴水平一定是看实际演奏能力的,而不是以级别来衡量。
7.钢琴演奏者应该是最长情和最专一的了,一首贝多芬奏鸣曲可以从十二岁弹到七十二岁,但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个年龄段弹奏同一首曲子但是感觉却大不相同,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了,古尔德先后在1955年和1981年分别录制了这一首曲子,但是感觉却大相径庭,最为明显的是速度的变化,55年版38分钟,81年版51分钟,整整延长了13分钟,说明演奏速度差别很大。前者节奏很快,听上去一气呵成的样子,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后者最明显的是节奏变快了,且变化多端,一些乐段的节奏甚至变的很慢,不少地方更像是在深思。
8.困难乐段或乐句可能会反复练习上千次,会弹琴的行走复读机。传说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真的,遇到艰难的地方分手练,慢练,变化节奏练习等等练习方式都是家常便饭,练个几百上千次更是平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当你听到一个演奏者反反复复的练曲子中的一段或者一句时不要以为他“卡带”了,这只是练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