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安勿躁和宁静致远,其实都是提醒人们清静下来时容易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只是有多少次决策是真正在“清静而不是躁动不安”中作出的呢,这就需要时刻保持深度的觉知了。
诸葛亮敢于唱“空城计”,也敢于“火烧新野”和“草船借箭”,甚至尝试“木牛流马”来运输粮食,其背后的决策环境都是在“心安而理得”的情境下做出了正确的谋划,终于能够“谋定而后动”了。如果诸葛亮在面临外敌强大的竞争形势下,心浮气躁而茫然决策,可能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透过这种分析,逐渐可以推理,有大本事的人心清静下来时,可以找到大能量的解决之道,比如诸葛亮这种人;推而广之,没有太大本事的人,如果做决策前能够心清静下来,也能找到精准处理小事的方法了。由此可知,让心保持清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力,正如《道德经》中有“清静为天下正”,这是每一位领导者和渴望正确决策的人都值得践行的重要功课吧。
昨晚,一些爱好国学的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时,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主分享了他近期主攻“清静心”的一些感悟。通过“清静心”的实践,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我反思和行动,似乎对企业文化和领导力有了一种心开意解的通透。他认为,当最高决策者能够从清静的角度,重新审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及公司的使命等等,将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只要支持不同层面的人都获得各自有正面意义的成长和价值时,整个组织将变得越来越好。

我来演绎一下,一位领导者开始清静下来时,其觉知事物和把握本质的能力就会比平时更强一些,面对复杂信息和不确定性就更容易作出精准的判断。如果这个原理成立,就容易理解马云用打太极、读道德经和去寺院等安静的地方做重大决策,也可以理解乔布斯曾经通过打坐和冥想的方法来甄选重大项目的原因了。至于稻盛和夫先生在考虑是否介入破产的日航时要静心的考虑一个星期,而比尔•盖茨每年都要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来思考公司的年度战略等等,都是“其安易持”的践行而已。
清静、安静、宁静真的能致远么?《道德经》把这部分逻辑说得太清晰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段如果简化来看其要点:“其安易持,慎重如始(安),则无败事”,也就说明如果始终安心、安然、安定、安静中觉察自己是否自始至终的守住了“正念”,从来没有做任何“不安”的决定,就“无败事”了。败事,往往是源于“离开了本心正念”,是自己种下“败事”之心念的种子,偏离了“其安易持”的轨道,逐渐的让自己的内心环境越来越复杂而不堪承受了。若能随时的回归“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则又回归了“宁静致远,格物致知”的美好状态了。
大道甚夷,其安易持;清静自在,宁静致远。若践行圣人的教诲,何不尝试着放下躁动不安和忙碌不堪,去探索退一步的海阔天空和此心光明处的无限美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