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今天本来约好了和朋友一起在蜗牛上开《指匠》,兴高采烈的打算把遗留下来的电子书意义上的一百七十五页《丝绸之路》刷掉,结果被彼得大佬笔下美国对中东政治策略布局吸引的太入戏,以至于花光了今天的60分钟畅读还没有看完结语,《丝绸之路》的收官篇章实在是精彩。一本好的硬书,需要花时间反复琢磨的内容太多。
Anyway,今天并不打算写丝绸的书评,而是想整理一下在《丝绸之路》的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思考。
我对《丝绸之路》这本书向往已久,一方面是大二的时候听闻彼得大佬曾来过上海做讲座所以有一定的亲切感(虽然那次讲座我也没能去),二来觉得从经济纽带引申出世界历史发展这一着眼点非常有趣且有着很高研究的价值,而且主要着笔处还是中东地区,现代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研究文献太多,而中东文明几乎是大部分人的知识真空区。
一开始我抱着朝圣的心态想入一本纸质版的《丝绸之路》,当书店里的店员小姐姐微笑着双手捧出一本重量堪比三块砖,厚度堪比一块半砖的纸质版《丝绸之路》,我整个人陷入了崩溃。
那种感觉花一辈子都读不完的纸质书压迫感,让我最后灰溜溜的遁了。
好在这个独特的题材实在是强烈的吸引着我,我决定正好用这本书检验一下“蜗牛60分钟硬书策略”(具体可回看5月12日的深度测评报告),于是在蜗牛上找了《丝绸之路》的电子版,看了一眼总页数,以ipone的屏幕长宽为标准,整本书竟然只有1175页。
1175页是什么概念呢?《她一生的秘密》总页数还在1200页,而我以每天60分钟的速度花了一个星期不到就全部刷完了。
这个比较得出的结论让我信心满满,因为《丝绸》是本硬书,便我放宽了时间在其中重点段落反复阅读,但也就看了一个星期多两天。
再结合我与纸质《丝绸》第一次不太友好的会面,要当时有人从未来穿越回去指着这本书告诉我我能够在一个星期加两天内读完这本书,真是当场打死那个书呆子她都不会相信的。
在看丝绸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患有“纸质书恐惧症”,但当我开开心心准备用蜗牛开《指匠》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开始暴露。
想当初在听孙老师安利维多利亚三部曲,我直接入了一本纸质版《指匠》,当我入完之后发现《指匠》也拥有着庞大的体积。于是我开始对其有了抵触心理,将《指匠》的书单顺序排到后面,一拖就是一、两个月。然而如今当我准备用蜗牛开电子版《指匠》时,我丝毫没有一点消极情绪,反而异常的期待。
察觉到这样的心理过程,我可以确证自己患上了“纸质书恐惧症”——面对比较厚的书籍时症状更加明显。
我可以非常顺畅的用电子书吃下两本《阿特拉斯耸耸肩》,但是面对纸质书就如鲠在喉。《纳粹医生》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题材,但就因为其一本半新华字典的体积长期被我打入冷宫。更别提《上帝掷骰子吗》、《光荣与梦想》三部曲……似乎用电子跳坑吃书特别容易。
我并不能确定这种现象是好是坏,电子书的确使得阅读书籍更加方便快捷,也摆脱了体积太大的书籍手动翻阅时的困难。
所以以电子书阅读大部头书籍的方法是否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进化?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进行更多的阅读之后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但对于正常厚度的书籍,我们应该也必须保持着一部分的纸质书阅读能力。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2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