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节课:《我的叔叔于勒》,虽是同课异构,但两位老师的教学板块基本是一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在我看来,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基本止步于教参的解说。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例,两位老师都谈到了菲利普夫妇势利、冷漠、自私等,第一位老师能稍好一点,关注到了教参上的一句话:“菲利普夫妇最终不与于勒相认,也并非完全是由于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生活扭曲了天性。这就使得小说在冷峻的批判之外,也对‘小人物的辛酸’展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所以告知学生,小说在揭露批判之外,其实也有悲悯和同情。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学习不能绕开的内容。但是,人物分析的起点在哪里,分析到哪一个层面上比较合适,需要教师结合对文本的解读,依据实际的学情而定。以《我的叔叔于勒》而论,对于文中菲利普夫妇身上的势利、冷漠等特点,我认为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已经能自主体会到,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和学生一起分析。所以,学习这一课,人物形象分析的起点就可以定位到学生已知菲利普夫妇势利、冷漠、自私这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看菲利普夫妇作为普通人,他们受制于特定情境下所显露出来的人性的弱点:趋利避害。这一点,与他们是菲利普夫妇无关,与他们的生存状况无关,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无关,这,是人,是所有人天性中就存有的弱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一条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就这篇文章而言,我觉得应该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从认识人物起步,提升至初步认识人性,要学会对他人有同情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以多元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而并非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
同时,在本单元的阅读提示中,编者也写到:“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九年级的孩子,应该学着从课本走向生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所以,课堂教学教什么,应该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