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很长,写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写法写下来更像是给我自己以后回顾时候看的,因为作为读者而言下面这两位的两篇文章就已经把资讯类产品的概括讲得很好了,只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从产品设计上入手好好分析一下各类产品在满足此类需求时采取的方式、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因此我这篇文章便也不投稿了,如果有哪位朋友过来看到了,想了解一下资讯类产品,可以好好研读一下我所推荐的这两篇文章。
若说关于资讯类产品的概况分析,我认为写的最切中要点的就是这两篇:
- 一是白崎的 《资讯内容型产品的运营策略分析》
- 二是在简书上读到的《近期关于资讯阅读观点的梳理》
我觉得如果不做细致的产品结构和功能上的分析的话,能把一类产品提纲挈领的分析到这二位的地步也算是不容易了。
本文所采用的竞品分析报告的写法是我在目录中提到的第三种写法:以需求为主要分析对象,再针对这一需求来看市场中的竞品们解决该需求的方式和能力。以此来分析针对同一个用户需求,不同产品是如何用各自的产品逻辑来解决问题的,如何降低了用户解决问题的难度,又是如何提升了用户体验,从而分析其产品的优劣以及运营的策略。
本文是上篇,概括了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以及我本次的分析结论。
《资讯内容类产品分析报告(中)》分析的是传统资讯类产品和聚合类资讯产品;
《资讯内容类产品分析报告(下)》分析的是订阅类产品和碎片化的产品Quartz。
资讯内容类产品是用新闻资讯来让用户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的一类产品。随着互联网化的加剧,新闻更新速度变的越来越快,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极大降低,但也造成了内容过载,用户每天能接触到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一张报纸能够覆盖的量。因此随着算法的升级,现在的资讯类产品所考虑的已经不仅是世界在发生什么了,而是更多关注于用户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好奇,越是自己关心的也就越好奇,而这些便是用户会阅读的内容。
资讯类产品首先是内容型产品这个大类,其次是新闻类产品。
由于它是内容型产品,所以依照我对这类产品的一贯思路势必要考虑内容的生成者、分发渠道、消费者三个部分,以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要素:信息流(这方面可参看我很久前的另一篇文章《关于内容型产品的一些思考》)。而由于它是新闻类产品,因此也就指明了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内容本身的特征,但同时新闻也是内容类产品中我认为比较难的一类,因为它所触及的内容在内容差异化的竞争中要么并不明显要么悬殊巨大,无论如何这种优势都很难建立,而产品设计本身在这场竞争中的作用并没有多大(因为更重要的还是看新闻资源),这也就给产品分析带来了难点。
产品定位
资讯内容类产品的主要定位是通过即时的、真实的、广泛的新闻资讯帮助用户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中ta所感兴趣的内容。而当今的资讯内容产品被更为广义的定义为了泛资讯产品,因为与传统资讯不同,如今的资讯已经远远超过了新闻所涉及的范围,出自更多内容生产者的更多的内容以多种展现形式被囊括在了资讯产品的范围内。
在这个定位之下,原本的媒体世界衍生出了五类资讯产品:
- 一是由门户网站发展来的追求广泛性的新闻产品,如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和搜狐新闻,只是由于获取新闻资源的能力不同以及网站编辑团队的实力差异,导致这些产品虽然都是放眼大而全的新闻世界,但是都有自家更加擅长的某一分支;
- 另一类自然是在大平台占领世界的时候寻求垂直突破的后起之秀们,比如专注于科技领域的36氪和专注体育的虎扑等;
- 第三类便是主打个性化推荐的聚合类产品,例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这类产品利用现成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根据算法判断用户喜好来有针对性的给用户推荐内容;
- 第四类是主打订阅模式的产品,例如曾经显赫一时的Flipboard,近期投归阿里门下的豌豆荚一览(改名为了轻芒阅读),还有我个人这两年比较喜欢用的即刻。
- 第五类是将新闻内容分割成碎片化的资讯产品,例如在国外小有名气的Quartz,另外,即刻也有着碎片化资讯的属性。
市场情况
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移动端新闻资讯的用户增长迅速,渗透率仅次于影音、游戏和生活服务。
用户增长由于不同资讯渠道各有优劣,针对的新闻内容也不尽相同,用户常会通过多种资讯渠道来获取新闻:
途径根据易观在2016年的数据来看,腾讯依靠着微信等产品引流,活跃用户数稳居第一,但今日头条的月活跃用户数虽落后腾讯一大截,但启动次数和平均使用市场却远超腾讯新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也可以说是腾讯的优势在用户基础,而今日头条的优势则在庞大的流量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凤凰新闻以4千多万的月活跃用户数获得了仅次于腾讯新闻的启动次数和使用时长。我个人认为这两个现象能够驱使我们对此类产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用户需求:
1.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2.需求概况:
- ①用户使用新闻资讯产品的驱动因素:
由此可见,内容的即时性、广泛性以及个性化,操作的便捷程度等,都是驱动用户持续使用一款资讯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
- ②用户喜欢的内容形式:
由此可见,在移动端浏览资讯时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对内容的需求不仅在于内容,还在于表现形式。
3.需求分析:
用户阅读资讯类的内容主要出于以下几种需求:
- 工作需要,了解业界最新动态有助于工作
- 个人爱好,喜欢了解一些跟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事情,当某些新闻会对自己生活造成影响时自己会格外关注
- 生活圈子的谈资,朋友间常会聊聊自己新近听说or看到的奇闻轶事
- 休闲娱乐的方式
优先级分析: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让我深感认同: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
尤其是在看过《权利的游戏》之后,守望者这个词更让人有一些真切的感受。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作者提到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在这个信息量极大而又高度不对称的世界,我们对世间发生的事所知甚少,而我们所了解到的事情里有极大一部分是媒体所塑造出来的,我们只知道自己被告知的事情(我记得作者把这个叫做曝光理论),或许确实是事实,但或许只是部分事实。幸存者偏差也是其中的例子之一。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全部事实,要么依靠个人的调查,要么就仰仗于一个客观中立的媒体。罗胖在2016.12.31的跨年演讲中提到的一点不无道理,人们有时候并不在意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当他们选择了一个立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忽视掉原本故事中没有被人讲述的那一部分。
当人们阅读资讯以供消遣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去闲得无聊的去自己做调查来求证某件事情的真伪,而此时的人们也就更仰仗于拥有庞多触角的媒体们了。
优先级1:内容源
我认为资讯类产品的核心要素在于获取符合自身产品定位的内容源。用内容源这个词而非内容生产者是因为资讯类产品提供的某些内容并不是其自身平台上的生产者生产的,而是从其他地方获取到的。
例如门户类网站定位于综合性新闻,那么其首要目标便是能即时准确的报导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中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而对于重要两字的定义便是其受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内容;
垂直资讯,以36氪为例,定位于“成为创业者可以依赖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资讯的内容源上便势必要关注于其核心受众(ie.创业者)最关心的最新科技资讯、自己所在市场的行业前景、竞争对手的动态等;
聚合类新闻定位于提供给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内容推荐,那么在资讯的内容源上便势必要覆盖多元化的内容以供用户能够在自己喜好的范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内容。
与其他任何一款产品相同,资讯类产品在定位上也势必要考虑自己所面向的目标用户的需求,以此来反推自己需要提供的内容或服务。但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媒体所传递的内容并不都是你想看什么我就给你看什么,许多时候是作为面向这类受众的社会守望者,媒体会认为xxx是值得关注的。
36氪的一篇文章《万千热闹自媒体也换不来的深度报道,还有谁在意》中提到:
这两年,自媒体风起云涌,互联网巨头从一开始的流量支持,发展到了现在的真金白银的支持。他们都声称要扶持优秀内容。但在我看来,一万个、十万个自媒体的优秀内容,比起《波士顿环球报》这样的极具震撼力的深度报道,还是相形见拙。
巨头们在拼命抢夺自媒体内容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机构媒体那种需要长达数月的深度调查?这些调查有它足够的社会意义,但实践已经证明,它的确无法支持起一个媒体的商业经营。有价值但商业价值较少的内容,才是最需要补贴和扶持的。
资讯行业的内容生产者得到了历史上第一个与大量资本直接结合的契机,这使得他们有机会提供高价值的内容产出。在《内容创业与流量变现: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与广告将怎样融合发展?》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
新闻产品在去新闻机构化的同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利益捆绑、广告商压力、意识形态站队等束缚,从而给予新闻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以巨大的自由,让他们有更充分的权力决定自己新闻产品的价值取向。这样就分化出了更加纯粹,更加客观,更加中立的新闻产品,同时也产生了更加娱乐,更加商业化,更加广告化的新闻产品。
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当人们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时,才会使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获得真正的自由,他们才会有足够的权力来决定自己新闻产品的价值取向。
此外,在谈论内容类产品所展出的内容时总会看到一个观点,就是当一个内容型产品用户不多的时候,产品展出的都是高质量内容,但当它有了千万用户十万日活之后就必须要考虑最广泛的用户群体的关注点,迎合受众的口味,以此来保证产品生命的延续。有不少人都以这个观点解释了论坛和知乎在大量用户涌入后的水化现象,因此也显得不无道理。这是一个在内容源上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更多的讨论就不放在优先级这个项下了,之后再专门论述。
不过这也引出了我眼中的第二优先级:分发渠道。
优先级2:分发渠道
在一个成熟的内容型产品中,或许内容的分发渠道才是最高优先级,因为此时产品已经拥有了足够数量的内容生产者和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而决定产品质量的就是能否让优质内容获得足够的关注和良性的反馈,给予内容生产者足够的动力来持续产出内容。但是,对于资讯类产品而言,我认为无论在什么时间,内容源都才是优先级最高的。因为优质而有价值的内容不会缺少受众,而劣质的内容不该拥有出现的机会。
内容的分发效率是该优先级下的重要一环,对于新闻资讯类产品而言,app本身比门户网站和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介的分发效率都要快的多,因此使关注新闻的人对这类产品有强烈的粘性,这也是新闻即时性的体现。
维护好显性内容是第二个重要环节,也就是用户在浏览时会看到的最明显的内容。如果用户看到的都是他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会离开;如果用户看到的都是劣质的内容,他也会离开。在内容分发时该如何让优质内容浮上来,让劣质内容沉下去,让用户关心的内容优先展示,让用户不太关心的内容占有微小但合理的比重,是这个环节主要考虑的问题。
个性化或定制化是第三个方面。个性化是通过算法来挖掘和判断用户的喜好,然后根据其喜好提供符合其关注点的内容,;定制化是让用户自己选择关注点,即内容源。这样既可以降低信息噪音,也可以增加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流动,并且在生成者生成内容后产品便可以知道这个信息该流向何方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因此产品从自身和用户角度同时发力能够将内容分发的效率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用户偏爱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过滤掉了大部分他肯定不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降低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的曝光几率,因此并非是真的懂用户的喜好,这也是在分发渠道上需要考量的点。
正文太长,先说结论:
传统资讯类(如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和凤凰新闻)和聚合类新闻(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都更偏向于解决用户在个人兴趣爱好和生活方面对于资讯的需求,如希望获得对与自身生活相关事件的知情权、希望多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希望与朋友多一些可分享的谈资等,这类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较广,因此选择的资讯多为综合类信息,以便迎合受众口味,而在面向用户的工作需求时,由于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享有着对某类资讯特定的需求,因此传统资讯类在这方面能力相对薄弱而垂直类资讯则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需求,并且传统资讯类偏向于让用户了解一个讯息,而垂直类资讯则会对事件加以阐释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场景。
在内容源上传统资讯和垂直资讯都有专业人士负责创作,而后也由专业的内容团队负责内容的编辑、发布和推荐,因此用户看到的是劣质信息已经被过滤掉之后的内容。
但是对优质内容的衡量有两个标准,一是新闻品质,这方面传统资讯自然是有保障的,另一个标准则是内容偏好,也就是品质好的新闻未必是用户喜欢的,因此对于不喜欢这类讯息的用户而言,这类“高品质”新闻也是信息噪音。因此虽然在内容生产上与聚合类新闻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如果说聚合类新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内容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那么传统资讯类产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解决用户在内容偏好上的问题。这也便是内容分发上一个问题。
在内容分发方面,显露优质信息和沉降劣质信息已由内容团队完成,因此剩下的基本就是如何处理用户喜欢的内容和用户不喜欢的内容。对于用户喜欢的内容,根据我的观察,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也都有加入推荐算法,让用户喜欢的资讯类型更多的显现,而如何对待用户不喜欢的内容则是大问题。对于用户不喜欢且不重要的资讯我认为也可以沉降下去,而对于用户不喜欢但是重要的资讯我认为产品应帮用户“圈重点”,腾讯新闻的腾讯专题和24小时必读和网易的“要闻”都是圈重点的功能体现。在内容间的联系上,传统资讯类应用多采取多元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但大多让形式间彼此独立,而网易的产品设计体现了从根本性的需求出发,用多种形式来满足同一需求,因此它不仅设计了“问吧”和“话题”两个功能来用新形式满足用户在“了解某个资讯所报导的事情对自身的实际影响”上的需求,还让不同形式间相互交叉,用户可以在图文页看到视频或直播信息,也可以在“话题”中看到“问吧”的专业人士推荐和与用户所关心“话题”相关的近期新闻跟进。
虽然我认为网易新闻在产品设计上值得借鉴的点最多,但是在市场表现上却并非最好,所以或许在传统资讯类产品的背后,专业内容生产团队之间的竞争更是关键。
相较于主攻新闻品质的传统和垂直资讯类产品而言,聚合类产品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利用自媒体生产的大量内容结合个性化的推荐算法,使得用户能够持续阅读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因此获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比如更多的启动次数和更长的使用时长)。聚合类产品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新闻品质,二是如何准确把握用户喜好。
对于新闻品质来讲,聚合类产品主要仰仗于内容池中的内容质量,各家都积极收录优质的自媒体团队为自己生产内容,也广泛的与传统资讯媒体开展合作,丰富自己的优质新闻资源。
在把握用户喜好上,聚合类产品主要依靠观察并分析用户的行为:浏览、收藏、搜索、订阅/关注等。用户浏览内容会触发对应内容的标签,收藏无疑是最直接的表示喜好的方式,搜索则是表示用户对这方面资讯有特定的需求,订阅/关注则表示用户愿意持续受到关于此类资讯的信息,这也是直接表示喜好的一个方式。
在订阅/关注上,我所分析的三款应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和天天快报)的产品设计各有其适用的逻辑;
搜索方面,今日头条的内容形式分类最为清晰,形式也最为丰富(它甚至将相关的网页搜索结果都加入进来,并且自己开发了问答社区);一点资讯在搜索页不仅会给出与用户所输入的关键词直接相关的词条,还会给用户推荐与关键词在内容上相类似的词条,其搜索结果的内容形式也很丰富,并且问答机制与知乎相关联,信息导入较为容易,并且关注后的内容直接显示在首页,方便调取;天天快报在搜索页输入关键词时并不对用户的已键入的文字进行联想,但可关注历史搜索所对应的词条,个人认为这在产品设计上稍差一些,因为这是以一个较为鸡肋的功能替代了用户可能更为关心的信息。
订阅类资讯产品属于定制化的资讯,用户希望关注什么就推给用户什么,因此在新闻品质和内容偏好上都是由用户亲自选定的,也因此信息噪声相对最小,用户也最关心其内容动态,此模式下的即刻也被戏称为“用户最愿意打开消息推送的产品”。但弊端在于用户看到的只是自己关注的,如何让用户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资讯,发现更多可能,是这类应用面临的一个问题。即刻采取的方式是细碎话题的订阅,因此通过为用户展示更多的值得关注的小话题和在用户已关注的话题下展示相关推荐,可以使用户了解更多可以关注的内容。同时,在内容分发效率上,相较于轻芒和Flipboard之类的订阅类产品,即刻所提供订阅的话题更为细碎,因此并不是像另两款产品那样将某个内容源下的内容都订阅了,像个RSS阅读器一样,而是对内容源下的内容再筛选,这样更细碎的订阅机制就像个筛子一样将内容源下最优质的内容筛选了出来,过滤了噪音部分。
Quartz这款产品所展现的是一种碎片化新闻新的交互形式,它所展现的单条内容较少,互动需时较长,因此如果用于新闻报道则不适合深度报道的展现,而就适宜短新闻或即时新闻的展示。但这类功能可以增加产品与用户间的互动性,使得用户觉得这款产品懂我,便会有更强的使用粘性,尤其是在系统对用户喜好已经有了明确判断的时候,通过私信功能时不时将系统认为用户可能喜欢的内容以这种方式展现给用户,可以使用户经常感到惊喜。
总而言之,资讯类产品最终寻求的是优秀的新闻品质和满足用户内容偏好的分发机制。不同的产品逻辑各有其弱点和问题,通过对几类产品的分析我们能看出,传统资讯类虽然在整体的新闻品质上优于聚合类,但在内容偏好上却逊色于后者,订阅类产品虽品质和内容偏好都满足用户需求但如何能够发现更多好内容却是个问题。因此此类产品我认为尤难设计,但值得认真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