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学习萨提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老师推荐大家先看一本入门级书籍《家庭会伤人》。
本书作者的经历首先就很惊人。作者约翰布雷萧(美国人)是心理辅导者及著名的电视制作人、主持人,他常在大众传播媒体上讲述家庭互动的原理和人由受伤到康复的过程。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家中有人酗酒,曾经进入教会立志传教,却因酒瘾而接受奥斯汀州立医院治疗。他在渡过漫长而艰辛的复健过程后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印证家庭理论,传达“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本书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出人意料的事,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看到以上的序,我仿佛看到我们是通过作者血与泪的过往经历中去重新梳理一遍自己成长路长的创伤,受伤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你要伤害我?由于是家庭中我们挚爱之人对我们的伤害,这终其一生影响的“屎盆子”究竟应该扣在谁的头上?我们本是无辜的、受伤的,那谁应该为我们的过往而负责呢?
从书名确实明确可以看到家庭会伤人,但是翻译和为本书作序的郑玉英女士告诉我们:本书严肃指出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无意对父母的善意做任何指控与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生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而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他们在原生家庭中习得并本能地代代相传下来的,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曾经是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对曾有过辛苦童年的父母更增谅解和亲近。
看到这段序的时候,相信很多读者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内心惊呼一声,有种恍然大悟、心里的冰川已经开始开了一个小口,在慢慢粉碎的感觉。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我会开始明白要接纳自己、接纳父母,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无论是有多大的愤怒、有压抑的委屈、多痛苦的感受,凡我们所被对待、给予的,我们的父母在我们早20年、30年前通通经过,可能比我们的经历过犹不及。问问自己,可以释然了吗?可以和自己达成和解了吗?
人类最大的悲剧是“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的世界正被这种悲剧所释放的愤怒气息所控制,这种愤怒可能投射到陌生人身上,也可能发泄在自己身上,或是转换成一种羞愧的上瘾行为,或是借由暴力和犯罪在社会上施展出来。
看到这段,又有被扎心的感觉,因为怕家人不爱我、不要我,从小自己就是一位人见人爱的乖乖女,做着每个阶段都应该做的事,我有明确的标准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就是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我就表现出那个老师所喜欢的样子,家人喜欢什么样的我,我就尽量表现家人所喜欢的那个我。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一位亲戚家做客,一屋子的大人、孩子,孩子估计得有十几个,主人家忙着切芒果分给小朋友们吃,我从小最爱吃芒果,所以很开心的吃掉了分到的一块,然后垂涎欲滴地看着盘子里剩余的芒果,其他小朋友吃完一块,马上就说:我还要,我还要,好好吃。我却一直在心里斗争着,一方面,我真的很喜欢吃那个芒果,另一方面,我真的知道大人都不喜欢贪吃的孩子,最后我还是死死地压住自己的口欲,做了一个去别人家做客讲文明、讲礼貌、行为得当的“好孩子”。
还有一次,家里大家族聚餐,大人们都在忙,我们小孩子都是随便跑来跑去,没有人管我们,连吃饭都是自理,当时我就随便扒拉了两口,不饿也不饱,后来看到外婆问妹妹吃没吃午饭,妹妹回答说:“我昨晚吃过了”,我听到这句话,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妹妹还小,她是按事实真相直说的,没有任何的修饰,当时外婆听了就觉得好笑,觉得妹妹小小年纪都会说反话了,而我那样地流泪,我当时也是莫名其妙的,现在想起来,我是把自己的委屈、失落都投射到妹妹身上去了,所以她随便说了句话,她倒很平静,引起了我很大的触动。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后来还有好多小细节都表明了,我容易哭,而且是因为看电影、看书被感动而哭,很多时候,我是把自己狠狠地代入了那个角色,用力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我同情的不是电影主角、书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我自己,我在用眼流表达自己的愤怒、委屈、无力、忧伤。而这个是外人眼中眉开眼笑、积极乐观的我最真实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