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对原著的神还原!
大家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一定要去看看原著小说,这很重要!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看电影之前并不需要去仔细阅读原著,但是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你没读过原著小说,观看时的乐趣会减少很多,不仅因为直接看电影可能会看不懂,同时还因为看完书之后,你可以把自己脑海中的“仙境”和史云梅耶在电影中造出来的这个“仙境”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异同。我小时候就非常非常喜欢《爱丽丝梦游仙境与镜中奇遇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各种漫画,中文版和英文版都翻来覆去地看,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向所有的同学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刘易斯·卡罗尔 Lewis Carroll塑造得那个奇幻世界实在是太迷人了,仙境中的故事如梦似幻又如此真实,以致于我读到结尾发现是场梦的时候有种人生幻灭的感觉,这么有趣的世界,这么好玩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能再多写一点,我真的可以一直读下去!
曾经听不靠谱的科普号说,只有黄种人的门牙边缘是锯齿状的,然而,这部电影让我清晰地看到,明明白人小女孩的门牙边缘也是锯齿状的。据说不断插入嘴部的特写是老恐怖片的拍摄手法之一,我确实在别的老片子中看过这种拍摄手法,但是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嘴部特写主要在暗示这是爱丽丝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影片中出现的角色都是她自己的投影,并不完全是为了营造诡异的气氛。人们对恐怖的感知力各不相同。木偶,手偶,再配合上脏一点的环境和低沉一点的音效,甚至不需要玩偶动起来,玩偶也不需要是人类,尤其是那种超过普通人类体型的巨大的绒毛玩具,很容易让成年人感到恐惧。有人曾经分析过人们就是害怕眼睛和头,哪怕是画像上的眼睛和普通的人体模型,在阴暗的环境中也让人有种被注视的感觉。除了木偶,不断循环重复的台词和画面,也容易让人感到恐惧。被很多人提过的儿童电影《疯狂的兔子》,我是小学时候在影碟店租的VCD看的,电影里面有一群小孩在那里高呼:“疯狂的兔子,疯狂的兔子”,我看的时候不仅没觉得恐怖,在看完的第二天还试图让同学们模仿片中的情景,齐声高呼“疯狂的兔子”。其中的诡异歌谣,“稀奇稀奇真稀奇,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老爷爷坐在摇篮里”,我和同学们也不觉得恐怖,动物变大变小,人类的生老病死(返老还童),都没什么特别的,甚至都挺好玩的。大家觉得阴暗的格林童话和鹅妈妈童谣,我同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了,现在看到大家对他们的深度解读,各种解释那些童话和歌谣是多么恐怖,其实小孩子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多,想不到那么远,对于什么吃人啊,砍头啊,剁脚啊都缺乏相应的常识,想象不出来那种惨烈的情景,也不会去细想情节的合理性,反正主角赢了就欢呼,主角受苦就掉眼泪,没人考虑对坏人们的惩罚是不是过重,处刑方式不太人道。我之前提过,王尔德笔下那些不能善终的主角,还有安徒生童话中受尽折磨最后死掉的主角曾经给幼小的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我曾尝试过将这些故事的结局改成大团圆结局之后再转述给同学们,同时也告诉他们书上的结局,就像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中的结尾那样,让他们自己选一种去相信,免得大家都很难过。
很早之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手偶动画片,几个主要角色是手偶,配角们是真人,讲述的是美国的校园故事,挺搞笑的,我曾经很喜欢,每天到播放时间就守着电视要看,但是我妈就特别害怕看那个,每次都要换台,我至今没理解到恐怖点在哪里。我猜测,成年人对很多日常物件有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能很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稍微有点不对劲”,但是小孩子社会化程度低,同时想象力又很丰富,能自动把很多事情合理化。比如,我觉得小孩子肯定读不懂规则类恐怖故事,即使读懂了规则也无法吓到他们。还有一些民俗类的心理恐怖,这个需要处于某种文化之中,对故事之外的世界展开一些不言自明的联想,这时,根据给出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演绎推理才能理解这样的恐怖。比如,小孩子可以理解儿童拐卖的可怕之处,家长只需要说一句“我们不要你了”就可以让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而孩子们却很难理解“冥婚”的恐怖点,不要说孩子们了,一直到我成年之后,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两具尸体摆在一起有什么可怕的,他们都死了,活人为什么会怕他们?直到逐渐了解了“冥婚”之后的文化背景,了解了这两具尸体之外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才渐渐觉得此事细思极恐。另外,关于“小丑”这种意象,很多中国人觉得《小丑回魂 It》中的Pennywise没什么可怕的,只是个穿着戏服的丑角罢了,也理解不了很多西方人的“小丑恐惧症”,这就需要某种文化环境中的联想,据说西方国家经常发生小丑伤人案件,因此人们就会把浓妆小丑——戴着面具(异形或者鬼怪)——伤人——危险——恐惧等一系列条件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恐惧(很有趣的一点是,戴着面具,打扮成蝙蝠的蝙蝠侠一直也是用“恐惧”来震慑罪犯的),我猜,这就和我们走在街上突然发现一个纸人一样,很容易和死亡,尸变,厉鬼联系起来。真正让我们害怕的是我们脑补的那些东西,而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东西。
让我们回到这部影片,我觉得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史云梅耶并不是想要“吓到”观众,而是很有可能,他心目中爱丽丝去到的那个“仙境”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小时候在阅读这则童话的时候,先入为主地受到了各种动画片的影响,觉得童话中必然是一个充满着真善美的世界。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发现史云梅耶居然用了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神还原了原著的时候,我非常惊喜,爱丽丝的梦境当然完全可以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呢?影片中,爱丽丝所在的那栋房子除了脏一点儿以外,没什么可怕的地方。在积木城堡中玩塔防游戏的时候,爱丽丝踢飞的小比尔被白兔细心地缝好了伤口,这一段甚至非常可爱。如果硬要说片中有什么诡异的地方的话,在“疯狂的茶点”中,三月兔子和帽子匠的造型挺吓人的,因为得罪了“时间”,他们只能没完没了地坐在那儿喝茶,陷入循环不断重复做同一组动作看起来也挺可怕的,其实原书中这段场景十分滑稽。如果故事能够继续下去,我真想看看史云梅耶会怎么改编镜中奇遇记,其中“绵羊与小河”那一章是我觉得最有梦境感觉的,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每读一次就像做了一场梦,爱丽丝那种莫名其妙的心理活动和我做梦时一模一样,这一段非常适合改编成定格动画,场景中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看上去那样,它们随时可以变成别的东西,它们也确实在不断变成别的东西。
对名著的改编,大师们做到了不拘泥于对童话的刻板印象和原著文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构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给它们以新的解读,赋予他们新的涵义。能看到史云梅耶的《爱丽丝》这样每一帧都挤满了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电影作品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