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中语文学习
是被骗,还是自欺?

是被骗,还是自欺?

作者: 清泉石上流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20:59 被阅读17次
    是被骗,还是自欺?

    是被骗,还是自欺?

            ——《皇帝的新装》评课稿


    夏海芹

    今天很高兴听了两位美女老师的课,我们学校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很特别,是集体备课下的同课异构。我先用三句话概括一下我的听课感受:

    1、老师语文素养高。

    两位作课老师对教材对课堂十分熟悉,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备课下了功夫,课堂上镇定而坦然。

    2、学生学习热情高。

    我到过我县一些初中的语文课堂,相比之下,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自信、更积极、更有课堂的存在感。记得上次来的时候,我说“少年心事当拿云”,今天所见,仍是一样的看法。

    3、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面貌昂扬

    从课堂可以看出,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和谐。

    两节课对比来看,第一节课注重学生读,在读中品味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节课注重学生的思和说,在思中理情节在说中知形象。

    我自己正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课题研究,具体方法就是“涵咏文字,咬文嚼字”。本着更快地让两位年轻老师成长的目的,我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观察,第一节课读得有点儿浅了,第二节课问得有点儿碎了。具体如下:

    第一节课,在分析皇帝性格的片段时,从13:53开始到14:03结束,用时10分钟。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个人分角色朗读,然后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朗读方式都很充分,可是到最后学生还是没有都出味道来,问题在于学生和文本还有距离感。大家看这段话——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先是一个疑问句,写出皇帝的震惊。然后一个感叹句,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和情感。最后,是一个陈述句。把握句式的特点,皇帝由惊到怕再到忧的心理渐进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实处,学生再读味道应该就会浓一点!

    第二节课,老师们可以数一数,本节课中一共问了多少个问题,不止二十个吧!记得刘萍萍老师说过,一节课中,主要问题不要超过三个。所以,把问题合并整理,删繁就简,才能使课堂的骨骼清晰可见。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师生都沉静下来,细细品味,字斟句酌的语文课。形式的花哨,表面的热闹,是与语文教学初衷相背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想说一说语文老师的两个意识。

    1、语文老师要有文本解读的意识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童话。名家名师的解读可谓密不透风,而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在密不通风的解读中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我们不妨先从名家解读说起。宁鸿彬老师用“骗”字拎起全文,成为典范;王君老师以“认识你自己”,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窦桂梅老师借班上课,以“大人们为什么会迷失?”直指童话的要害处;肖培东老师用“你怎么知道它是一篇童话的?”,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引向课本的纵深处。昨天晚上,我在想,如果我来上这篇课文,我该怎么解读?

    安徒生在故事之初就告诉我们两个骗子的真实身份。他强调:骗子的骗局并不高明,甚至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可为什么所有人都会被骗呢?我认为,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自欺!自欺并妄图欺人,一群人等虚伪又虚荣的性格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2、语文老师要有一点课堂设计的意识

    语文课堂是文本、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对话。一边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一边是背景各不相同的文章,两者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架路铺桥。学生沿着老师架好的路铺好的桥,从课堂之初的知之甚少到课堂终了的有所收获。

    这架路铺桥,就是教学设计。一位语文老师职业功底的高低在这里得以体现。

    我们要有课堂设计的意识,或是主问题的横式发散思维,或是层层推进的纵式结构,得有自己的课堂设计在,得有清晰可循的教学思路在。

    最后,我要说,课后反思很重要。

    一节课结束,反思自己的课堂,学生学到的是他们一望而知的东西,还是他们知之甚少的东西,还是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你的答案,几乎就能判定课堂的成败。

    以上内容,与各位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被骗,还是自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qo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