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维批判》一书作者楚渔认为,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概念模糊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间。并且,轻视概念是不可能对范畴产生兴趣的,也不可能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而西方人重视逻辑思维,中世纪的西方尽管受到宗教思想的禁锢,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哲学和思维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继续向着理性方向发展,在文艺复兴后形成了庞大而精深的哲学和思维科学的体系。
(二)思维方法混乱而僵化,具体表现是:形式和内容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道德和行为脱节,内心和话语脱节,甚至发展到脸和面的脱节,脸皮和面子居然不是一回事。概念的模糊,思维的混乱,辩证法的滥用,产生了各种互为矛盾的思想理念,因而我们中国人什么样的思想都能接受,什么样的信念都能接受,甚至什么样的信仰都能接受;不管对错如何,只要实用就行,而且仅仅是眼前实用就行(易中天先生也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我们信的是实用主义)。
楚渔先生可谓是对中国人“情到深处人孤独,爱达极致心落寞”!我想,所有致力于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先辈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这种孤独与落寞会更甚!
我补充ー下楚渔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的重感性经验的具象思维在古代的中国农业化社会“靠天吃饭,靠经验取胜”的大环境中,有着其独特的实用性优势,并且其生产经济包括农业生产、丝绸生产、陶瓷生产等领先世界证明了其效用性。但当近现代西方的重理性逻辑的抽象思维从量变到质变,大量地、系统性地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首先进入工业化社会,并且快速发展时,中国传统的重感性经验的具象思维就显得落后于时代。而在更加数字化和抽象化的信息化的当代,以及可以想象的人工智能化的未来,中国人若固化在传统的重感性经验的具象思维中,那么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著名的彻底经验主义者休谟提出的命题,这个命题在重视经验的作用这点有其合理性,但它否定理性规则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当代以及未来的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起着ー种阻碍的作用。
思想没有内容则空,直观没有概念则盲。感性经验(直观杂多表象)和理性逻辑(概念化、数学化)的结合,才是科学发展和科学创新所必须的,而且更是ー种必然。
中国传统的重感性经验的具象思维在当下仍然很强大、很坚强!要想走“感性经验的具象思维”与“理性逻辑的抽象思维”结合的路,也许可能是寂寞的、孤独的、小众的,但这终须是要走的,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茫茫夜空空寥廓,熙熙人海海辽阔?”寥廓的夜空是一种客观存在,空而不空。但是人海中的人,象海那样辽阔吗?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不是负能量,而是为了更正确地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