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有中医才有养生吗?别闹了,且看四百多年前的培根是如何养生的。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代表作就是他的《随笔集》,内容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培根享年65岁,在四百年前也算高寿之人。1626年,培根在一次冷冻防腐的科学实验中受寒,估计是发生了严重的感染,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他因此而去世。可以设想,如果培根生活在现代,断然是个长寿之人,或许会留给后人更多的经典名著。那么培根在医学落后的年代是如何维护健康的呢?我们从他的文章《谈养生之道》可窥见一斑,内容涉及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健康长寿的要领、就医的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
关于生活习惯,培根认为“应经常审视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若断定某种习气有害,则须设法逐渐将其戒除”,而对于“什么有益健康,什么会伤身体,人对此的自我观察才是保健之最佳良药”,强调了自我在维护自身健康中的重要性,人要尽可能的对自己的身体有充分的认知。如若发现有害身体的习惯,应该做的是“这于我不甚相宜,所以我将弃之”,而不是“我觉得这对我无妨,所以我要用之”,理由是“须知少时的血气方刚往往纵容过度行为,而行为无度终将欠下一笔年老时须还的旧债”。举个例子,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但是这种烂大街的标语却不会对人产生多大的警示作用,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吸烟到底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短期内是感觉不到的,何况他们很容易在身边找到吸了几十年烟的长寿老人,于是可以安然的宽慰自己“我觉得这对我无妨”,我可以继续吞烟吐雾享受人生。殊不知在疾病的世界里,也是处处暗含概率的,并不是所有吸烟的人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罹患肺癌,但是吸烟的人群比不吸烟的人群患肺癌的几率明显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培根也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该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此乃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关于人平时的所感所思,“当避免忌妒、焦虑、忧愤以及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亦当避免思其力之所不及、其智之所不能。应该让心中怀有憧憬,怀有并非狂喜的愉悦和并不过量的多种情趣,并怀有仰慕和惊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还应让头脑中充满庄重而多彩的思考对象,如历史、神话以及对自然地研究。”这是培根本篇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列举了有害健康的五种情绪如忌妒、焦虑、忧愤、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然后告诉我们应该有自己感兴趣的思考对象,心怀憧憬、仰慕、惊叹和好奇心,让自己的头脑丰富多彩并且庄重。这里的“庄重”,我理解为“科学的、客观的、不偏执的”。
关于健康长寿的要领,培根提出“人应交替采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过应倾向更宜人的一种,如时而节食时而饱餐,但更多时是饱餐;时而熬夜时而早眠,但更多时是早眠;时而静养时而运动,但更多的是运动;这样生理机能可得到呵护,同时亦可防止疾病。”这段告诉我们对待身体应张弛有度,可以适当放纵,但应以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
关于求医问药,培根的见解仍然适用于今日,如他不赞成经常服用药物,认为“平时使用药物太多,生病时用药则不会有显著疗效”,另外他认为“对身体的异常情况不可掉以轻心,须及时请医求诊”,“生病时应注重调养,健康时应注重锻炼,因为平时注重锻炼者患微恙一般都不必求医,只需注意饮食和调养便可痊愈”。关于选择医生,培根强调“有病时既要请医道高明的医生,又要请熟悉你身体状况的大夫”,因为“有些医生对病人的脾气过于迁就,以致不坚持正确的治疗措施;有些医生则过分遵循医书药理,以致对病人的体质情况不予充分的考虑。应该请那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医生。”这就要求医生既要看到病,又要看到人,病因人不同,治疗方法应在遵循医疗原则的的前提下因人而异。
从培根的这篇养生文可以窥见西医的养生概况,直到今日,西医对养生的理念与培根所讲并无太大差异,无非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锻炼、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通读全篇,不禁惊叹于培根对于健康养生的全面把握,灵活而富有人性,不固着于某种观念,心态开放,追求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相处。
养生不难,养心为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