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孔子总结颜回去辅佐卫庄公蒯聩的做法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这是一种多余的做法,就好像民众都喜生恶死你却要其喜死恶生只会遭到反对和结下仇恨。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由此可见,无论颜回使用的是古代圣贤的做法还是跟随作为臣子的众人对卫庄公蒯聩进行谏言,又或者是晓之以理以及搬用大德都是无法成功地将期拉入中规中矩的君王之中去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颜回在想着去做这件事的时候都已经持有成功的心理了,与此同时也是他此时已经存有分别心了,对于这两者人道的视觉去做人间的事,就算真的成功了那也会让人患得患失和身心疲惫,如果不能成功的话也会产生让人愤怒从而可能会有身患疾病和诚惶诚恐。此处庄子虽然是借助孔子之口去评价颜回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同时也是在评价孔子在“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的对周礼的推行是不可违评价呢?同时这也说明里礼还是那个礼,只不过时代不同了,从前的东西放在现在不一定能行得通了,即一定时间内大众人的思想被强制灌输某些新东西而改变浪潮——花还是原来的花,只是赏花的人不同了,它的价值也就不同了。另一方面,也许庄子借助孔子之口评价颜回的理由也是庄子评价孔子那些惶惶终日如丧家之犬的日子。有人说庄子是贬孔子的,也有人说庄子是扬孔子的,事实上庄子一书有很多值得去思考这个问题的地方。《人间事》已经看到了这里,您还认为庄子是一个一味地闭世不出、不知世的道人吗?这些道理那怕让今天的大师来评论也只能说是正理,因为庄子本来就是一个世上很少的人间清醒(或许现在没有了)。可能会有人说,庄子是有机会出世的呀,那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国家背景以及他的成长历程的影响吧,对于这个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查。
对于辅助卫庄公蒯聩这一件事颜回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只能向老师孔子请教方法,二孔子却让他先斋戒,好吧我们直接看原文吧!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庄子为了介绍“心斋”二字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因为没有孔子和颜回两位儒家大师的出场基本是很难解释得清楚的,这也说明了孔子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度。“心斋”的重中之重便是“虚者”二字,至于“你心志专一,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进一步不用心听而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与外物接合。气这东西,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的。只有达到空明的虚境才能容纳道的聚集”则是孔子借孔子之口解释“虚者”二字,这也很好地为解释了“人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迹难。为人的欲望所驱使则容易作伪,为自然所驱使就难以作伪。听说过有翅膀才能飞,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而能飞的;听说过用心智去求得知识,没听说过不用心智而求得知识的。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就会生出光明,吉祥善福止在宁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这就叫作形坐而心驰。使耳目感觉向内通达而排除心机智识,这样连鬼神也将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这是禹、舜处世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行为的准则,何况普通人呢!”
若是某个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真的达到这个高度,那么还有谁会不喜欢他呢?当然了达到了这种虚也将达到了没有好物的境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人一旦有了好物便有了相应的着“相”,也就存在了别人相你的机会,可以说是真正地高人是不会给别人相他的机会的,这点《庄子》也有记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