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雷贯耳的1万小时都听过吧?而《刻意练习》这本书就是以对1万小时理论演绎有针对的驳斥开始的。营销之下,知1万小时的人多,解刻意练习的人少,以诺奖得主西蒙的十年定律和他的学生——本书作者艾里克森——的刻意练习的实验数据,格拉德威尔演绎出1万小时理论,以这个魔术般的数字风靡了一把,而艾里克森出版《刻意练习》颇有对其拨乱反正的意思。
作者想要纠正的是,并非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不要迷恋1万小时这个爆款数字,要想在某一个领域变成专家,除了大量的练习,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基因差别也不可忽视(尽管作者在后文希望读者忘掉这点),而且技能的习得也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通过实验数据,作者告诉我们优秀专业演员专业技能的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只需数百小时。
如果在开始这本书前,你跟小倌一样同时相信:
(1)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2)不以天生才华的影响作为自己惫懒的借口
(3)不迷信多快好省、急功近利的成功学
(4)不满足现状,想要更加好
那么这本书适合你,并且推荐你去看。
总体来说,《刻意练习》让我永远铭记的有两点,一是不要迷信学习的关键期,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强大的适应能力。一是任何的成功和梦想的实现都不偶然,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个需要艰苦求索,需要沉下心来学习积累很多年的过程。
《刻意练习》这本书,不薄,总共九章,每章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都能摘出一大段来。在这本书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几乎穿插全书的实验数据报告,果然不想当医生的心理学家就不是好作家,作者不遗余力地为他的理论提供方方面面的依据。看着自己记录的大几页的笔记,能否用一句话把它们消解了,成了我这两天一直在头疼的事情。
捋一捋我的笔记,剔除热身的篇幅,说服怀疑论者的篇幅,实验数据的篇幅,在不同专业领域应用的章节的文字(如果有你所在的行业可以参考),然后再倒掉所有的鸡汤,拔掉插在身上的每根鸡血针,平静地看待这本论说性与工具性并存的"练习手册",这本书剩下的东西也就不多了。围绕刻意练习的本质,我觉得有可以提出一个观点+方法论的思路来精简思路。
在技能习得中培养长时记忆,这是需要把握的刻意练习的本质和根本目的,然后我们再按图索骥在书中找方法,众多的方法论中,作者强调了导师(那一领域表现杰出的人或者榜样)的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是需要读者铭记的,其次走出舒适区,构建心理表征(敲黑板),专注并且大量的练习。你能走多远,全看你在这条路上自身所构建的心理表征的有效性,并且在坚持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
对于作者提出的名师指路的方法我是很折服的。回想我们求学这么多年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要的不就是资源和平台吗,名师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好的资源,好的专业,好的岗位就那么多,大家都想往里钻,现行的考试制度也就成了一种淘汰机制。而没有导师资源的普通人也不必着急,作者在书中同样提到了解决的办法。
对心理表征也许有些人觉得不好理解,作者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对猫这个词的心理表征:C-A-T这三个字母放一起,就变成了“猫”(cat),这是由于心理表征已经将这个单词中的字母组合模式进行了编码,并且将这一模式与该单词的发音以及一种小小的、长毛的、发出“喵喵”叫声、通常与狗无法和谐相处的动物联系起来。和我们对单词的心理表征一起,你还创建了一系列其他的表征…
如果你已经接纳了作者的观点,那么应用此书的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现在立刻马上确定自己想习得的技能吧!拿小倌自学尤克里里来说,互联网已经很多网络“导师”了,课程资源很多,而小倌要做的就是构建学习尤克里里的心理表征。和弦名称和它的正确指法、对于复杂的和弦还要摸索每个手指的位置,指关节的曲度,位置,它所对应音色,以至于连在一小节里,连在一个曲谱里它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否偏离了心理表征,如果不同,两者之间谁应该调整,心理表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也由一个个具体的小表征组成,而随着技能的深入学习,它就是这么一步步被建立丰富起来的。
读《刻意练习》
书野牧羊作者——羊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