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小王,最近公司淘宝店的销量数据下滑明显,你把产品文案再优化一下,提升一下转化率。”
“XX智能硬件的销售状况一直没有起色,市场部把广告文案再改一下,一定要抓住用户场景,让用户有代入感!有共鸣感!”
“张总监,最近公司app在应用商店的下载排行直线下滑,你们市场部再把文案改一下,下次新版本上线的时候统一更新。记住,文案一定要直击痛点!”
当公司产品的销量(也可能是下载量、激活量)不尽人意的时候,“改文案”几乎是标准动作。
也难怪,要提升销量无非就两个措施:一是提升流量;二是提升转化率。而改文案是提升转化率成本最低的方式,动动手指头,润色一下文字,如果能将转化率提高一成,销售额能上升10%呢,想想都令人小激动呢!
很多公司,广告文案改了又改,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都精雕细琢了无数次,产品销量还是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呢?!
老板肯定怪市场部写文案做营销不走心,没有带入典型场景,没有共鸣感,没有直击痛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妙笔生花,点石成金,可以被誉为“五道口徐志摩”、“IT圈泰戈尔”);以市场总监为首的市场部一小撮人,则认为是老板给的资源不够,或是产品本身太烂没法推。于是乎,双方就陷入无休止的撕逼战!
广告文案写得好,产品为何卖不掉?
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先搞懂一个概念——关键限制要素。简而言之,就是限制你进一步提升综合表现的最关键的那个要素。如果这个要素得不到改善,其他要素再怎么提升也没有用。
“关键限制要素”,就是木桶原理中最短的那块板,如果最短的短板没有得到提升,整个木桶的盛水量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这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得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来的是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医生不问病情,一上来就给他开一剂壮阳药,不仅治不好病,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如何找到关键限制要素?“敏感度”测试:列举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并评估出每个因素对于消费者决策影响的大小,对消费者决策影响最大的要素,就是“关键限制要素”,最常用的办法是问卷调查。前两天有位做连锁网吧生意的客户找到我,说了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现在网吧的发展趋势是由“网吧”向“网咖”过度。“网咖”跟“网吧”比,唯一的区别就是“网咖”的环境更“高大上”。但是他认为,这一个发展潮流不一定对,因为环境并不一定是对消费者上网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
我对他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赞许,然后建议他针对所在地区的目标受众做敏感度测试:既需要测试常见的已有元素,比如价格、环境、电脑配置,也需要测试一些潜在元素,比如美女、自助小吃等。大家看到“美女”这个词儿不要笑,我是认真的。如果测试结果发现,“美女”对于消费者决策影响权重真的很大,可能考虑开设“美女主题”的网吧,成本也不会增加多少,只要简单改一下装修和展示,每个月多花几千块钱招个大胸的漂亮妹子来当网管就行了。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就是根据你所能得到的数据,分析出症结所在,找到关键限制要素。比如每天浏览你每个产品的人数,实际下单的人数,咨询的人数,每一个购买路径的跳转率等等,
当然,如果你什么数据都拿不到,说明你的数据监控体系还没建立起来,那你还得多读读我的文章,加把油喔!
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
常见“关键限制要素”的解决方法:
认知门槛:认知门槛指的是受众对于一个产品认知和理解的难易程度。比如食物,就是认知门槛很低的商品,因为食物从外形到用途再到消费方式,都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而新兴的科技产品,相对来说认知门槛就会高很多,不信你尝试着对你父母解释一下“VR”、“AR”概念,看看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解决“认知门槛”的一个办法是“相似性替代”,即用一个受众熟知的认知门槛更低的概念,来替代实际的概念进行解释。
比如前两天跟我二舅聊天,他问我:最近在网上看新闻时,老看到“直播秀场”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啊?
我本来想正儿八经的解释一下:在电脑和手机上,会有很多视频网站和视频软件,聚集一批性感漂亮的妹子给大家跳舞唱歌,跟大家聊天,要是有人想跟妹子进一步互动,可以送她网站指定的礼物。
但是实际上我只用了五个字就解释清楚了——线上夜总会。
因为我二舅对于“夜总会”非常熟悉嘛,你告诉他“直播秀场”就是把夜总会搬到网上去,他就秒懂了。
同样的道理,运用“相似性替代”的法则,还可以用“装了电视屏幕的眼镜”解释“VR”,用“高级投影仪”解释“AR”,用“遥控飞机”解释“无人机”。所以当你推出了一个认知门槛较高的新概念或者新产品,要把它推向大众,要面对无数像我这样无知又愚蠢的消费者,运用“相似性原理”,用认知门槛更低的概念来解释它,受众的认知难度会下降很多。
“性价比”感知:消费者在看到一个产品及其价格时,本能的会对该产品的性价比有一个感性、不精确的直观衡量。如果这个“性价比”的直观感觉很低,那么这将成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因为是直观认识,所以很容易被影响。比如对于同样档次商品,体积更大的商品“性价比”感知更高。
提升“性价比”感知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一是提升感知价值,二是降低感知价格。只要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其中之一的措施,都能提高“性价比”感知。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一种提升“感知价值”的办法——提高产品复杂度。就是通过增加产品组合的复杂度,提升感知价值。
比如让你花500元在一个普通淘宝店买一个充气娃娃,哪怕是志玲姐姐同款,你肯定也觉得很亏,这就是“性价比”感知比较低的正常反应。
但如果买充气娃娃,还附送一个自动打气装置、两套不同风格的给娃娃穿的女仆装、三盒安全套、四瓶润滑油,外加50元下次购物的代金券,你是不是瞬间感觉超值!而实际上,后面赠送的这些物品,并没有使商品总成本增加多少,但却通过提升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极大提升了“性价比”感知。
决策成本:
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承担相应的决策成本。
这里的成本不仅已知的,比如去超市买肉,我们清楚的知道会花掉几十元,一个小时的时间,损失一点体力和精力;也有未知因素可能产生的衍生成本,也可以叫做“风险”,比如在去超市的路上被车撞了,发生开车和其他车辆发生剐蹭了,跟超市的售货员打起来了。
大家不要笑,只是因为上述事件发生的几率太小,所以才被大家认为是个玩笑。
而当你在买保险、买房子时,面临发生意外无法正常索赔,或者买了房子无法按期交房这类可能性比较大,损失也非常大的风险时,这个决策成本就大到成为你购买的最主要障碍了。
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方法很多,这里讲两个,“公众符号背书”和“风险逆转”。
公众符号背书就是用一个大众熟知且认可的符号为你做担保:比如”XX行业协会认证”、“入选XX商学院案例”、“XX明星代言”、“全国销量领先”等,目的是让受众感觉:有XX帮着说话,被坑的风险会小一些。
风险逆转,就是把消费者可能承担的决策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嫁到商家头上。比如天猫的“七天无理由退款”,比如很多培训班的“包过班”,都是这个营销思路,目的是让消费者觉得:哪怕我做了错误的决定,这个损失也是能被挽回的。
“一致性”惯性: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电饭锅好,煮出来的饭香。可是让你花八千块去买一个电饭锅,即使你有这个购买能力,你可能也觉得没必要,因为“家里那个国产电饭锅也一直用得好好的。”
“一致性”惯性,就是人都有维持现状,保持一致性的行为惯性。当我们理性上知道某一样产品,或是某一种行为,会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我们在感性上仍然有保持惯性的心理状态。克服“一致性惯性”的方法是制造短期的感性冲动,比如“制造稀缺性”。
比如我们买东西犹豫不决的时候,导购员常常会说:您运气实在太好了,现在这个东西正在做特价活动,活动时间就是到今天截至。明天来买的话,价格就高很多了。
这里导购员就用了“限时”的稀缺性原理。这往往使人们产生“现在不买就会吃亏”的感性冲动,最终做出购买的决定。
在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所著的畅销书《稀缺》里,提高一个观点:“稀缺”元素的出现,会极大分散掉人们的注意力,而忽略其他要素的影响。所以当你给你的产品增加了“限时”(有限抢购、限时打折)、限量(定制版、限量版)的元素,形成了“错过悔终生”的直观感受,“一致性”惯性就会被打破,因为注意力都被“稀缺性元素”分散掉了,因而最终形成购买决定。
结语:
很多公司,广告文案改了又改,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都精雕细琢了无数次,产品销量还是不见起色,这是因为没有克服“关键限制要素”的阻碍!
如果没有办法克服“关键限制要素”的阻碍作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
通过“敏感度”测试、数据分析,焦点小组访谈,能够找出关键限制要素。
认知门槛指的是受众对于一个产品认知和理解的难易程度,运用“相似性原理”,即用一个受众熟知的认知门槛更低的概念,来替代实际的概念进行解释,能够有效降低认知门槛。
如果一个产品的“性价比”的直观感觉很低,那么这将成为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而提升性价比的思路有两个:一是提升感知价值,二是降低感知价格。
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承担相应的决策成本,承受决策失败对应的风险。“公众符号背书”和“风险逆转”两个策略,能够降低这种风险,帮助消费者达成购买决策。
“一致性”惯性,就是人都有维持现状,保持一致性的行为惯性。当我们理性上知道某一样产品,或是某一种行为,会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好处,但是我们在感性上仍然有保持惯性的心理状态。要打破这种惯性,需要提供感性上的短期刺激,其中一个办法是“制造稀缺性”。
转自公众号:whdkad(吴寒笛可爱多)
一辈子不可错过的精彩内容都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