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时候曾想过去美国定居,但住了大半年还是回来了,只因在中国我能看见希望,但在美国我真得看不到。
可时光一晃,今年我儿子小升初,虽然我一路把他由省重点幼儿园送进了省重点小学。但西安的五大名校竞争如此激烈,而我一直是按素质教育教育他的。因此他自己能不能凭本事赢过其他孩子?我心里真得没底。
教育是一国之本,在古代皇权社会,因为科举制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是流动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个传统,叫有教无类,那些山村的、私塾里的学生,和皇家的皇子念的教材都是四书五经;教育的方法也一样,就是背。
这看着极其不人性,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由于这种方式极为简单,反而使得我们在教育上没有出现分层。
怎么理解这种分层呢?比如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房价也已经很贵了,但它是均匀下跌,从市中心向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二环、三环、四环、五环,房价不一样。可是在美国是断崖式的下跌,在穷人区和富人区之间,可能就隔了一条马路,但房价是一个天、一个地。
它们之间最核心的区别,是人不一样,尤其是人们培养自己下一代的资源不一样。
美国的公立学校可不是政府拨款,是由这个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来供给的。房产价格高,物业税就高,学校的资金就充足;而那边呢,房子不值钱,所以学校就得不到很多钱,它的教育自然就差。所以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分层,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没见过。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它毕竟有一个民族的主体,就是 WASP,也就是白人的盎格鲁 - 撒克逊的新教徒。
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是主流阶级。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把其他族群的精英给挑进来;另一方面,要靠素质教育的标准把他们拦出去。
现在的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上哈佛、耶鲁,他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是要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得符合盎格鲁 - 撒克逊的白人清教徒的文化标准,比如说击剑、花样滑冰、高尔夫球。上这些学校,不在于你上学之后花了多少学费,而在于上学之前你能花进去多少钱,因为这些项目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训练,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分别出来了。
第二条路,家长得是校友。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一代藤校,代代藤校,你的父亲上过耶鲁,那你的儿子上耶鲁,就要轻松得多。
第三条路,就是大额捐款。一个族群给大学的贡献越多,它就当然更愿意招收你的孩子。
教育虽然只是社会的一个层面,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其实在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想摆脱贫困非常简单,只要做到三条就可以了:
第一是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第二是高中毕业;
第三是有一个全职工作
在中国做到这三条很容易,年收入基本上不会低于两三万美金,这就能使人活下去。
但,美国穷人做到这三条真得很难。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为了写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专门到底层去跟那些穷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挣一样的钱。
她说就想搞清楚一件事,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这个命运。
后来这本书写出来了,答案是概率极低。为啥?不是社会不给穷人机会,而是穷人自己的认知能力,把TA们牢牢地限定在那个社会层次上。
所以她说了一句话:贫穷本身就是一种诅咒。
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的实质性的差别。中国的穷人好歹还能怪社会不公平,可美国穷人怪谁?限制你的是你的父母、朋友、社区,是你自己的思想观念,你再也出不来了。
中国穷人可能对自己的境况感到愤怒,而美国穷人对自己的境况只能感到绝望。
美国有一种公立学校叫 KIPP,办在底层平民聚集的那些地方。它办得特别好,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阶级的学校可能要低了两个年级,经它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阶级。
它的诀窍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
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它的核心使命不是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被人挑选。
他们那个阶层的人是挑选别人的人,真正顶级精英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条,就是培养他们决策的能力。
在学校里,老师往往会引导这样的讨论,比如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伯利克里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孩子学生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
现代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就是擅长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但是到了中产阶级,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让这个孩子变得更优秀,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学校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家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
今天的中国,社会分层还没有最终形成,教育分层还远,所以这是一个大好的时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
这对于我和周围的朋友来说并不好,压力太大,但对于整个民族真得是好事,因为我也不知道我的阶层天花板到底在哪里,所以就一直在努力。
一些感慨,大致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