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是一个列强入侵,军阀混战的混乱世界。但文化也在那时候慢慢发生改变,西学东渐,新旧交替,尽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往事朱颜已退,但当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那些曾经的风雅,依然留在我们心间。
捧起张昌华先生所著的《曾经风雅》,内心总有说不出的激昂。总感觉那些文人墨客的背影,那些卓尔不群的背影,字时光流逝中,渐行渐远。然而,渐行渐远中却又觉得倍感亲切,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韵味。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这是书中对与辜鸿铭齐名的北大怪人刘文典的评价。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那撮胡子,他是一个我认为很有个性的人,他是那个人谓之“二云居士”的刘文典,他当过孙中山的秘书,敢于对蒋介石叫板,在西南联大时,他也是那个对才子沈从文最不屑一顾的教授。他的狂态,显示了他的真名士风采。他有句话说:大学不是衙门,很值得我们现在思考。刘文典虽恃才傲物,但“椅子之微,征及万卷”的治学品格,让他当之无愧为雅士。
刘文典 图片源于网络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陈寅恪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绝无空言,也绝不是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迂腐学者。不图虚名,做真正的学问。傅斯年评价他:陈先生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如今有谁学人与之比肩?
陈寅恪画像 图片源于网络“民国之后无大师。”很多人如是说。胡适、吴宓、王国维、季羡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大幕上,成为公子们望其项背的里程碑。或漫步昆明湖畔,或泛舟秦淮河上,名士风度堪比魏晋风流。为那个风雷激荡的变革时代,无疑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
那是二十世纪的他们,那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当代学术似乎看不到巨大的影响了。象牙塔式的学术泛滥,强硬的教学体制或多或少束缚了人们的发展。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风雅”之士已越来越少了,真正的大师也屈指可数——这是一个大师远去的时代,也是风雅之士紧缺的年代!二十一世纪是崭新的,也是嘈杂与浮华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宁静的场所,一个专于治学的地方,以前的西方崇拜东方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如今却不一样了,因为氛围的变化,“儒雅”之士的光辉不会永远的释放光芒,我们需要给以补充,传承“风雅”之士的名族文化与精神,因为努力是不能断续的。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曾放弃,那些真的历史深的雅士,真正的文化将如影随行,始终伴随我们,那么曾经风雅将不会是“曾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