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这个文章时,我最开始想到的词是“迷茫”,因为我们在这个美好又尴尬的年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们可能有过几段感情经历,交过几个朋友,但是一旦到了深夜,我们依旧久久不能入睡。伴随我们的是各种困扰,找什么样的工作,考研、出国还是考公务员,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另一半,我到底能做什么等等,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看似自由的我们背后,竟是牢笼和枷锁。我们有时很想大干一场,但是没有钱、没有经验,害怕失败,更害怕我们的失败躺在阳光底下,众人皆知。于是,“迷茫”这个词开始火了起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好像都能用这两个字来概括。而在这个词的背后,却是在掩盖着某种事实。我们,在折腾了二十几年,按照中国式教育,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了读书生涯,直到现在的学成毕业,现在,我们好像都“差不多”。
01 “差不多”——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新说唱》的舞台上,邓紫棋改编了热狗的《差不多先生》,有了《差不多姑娘》,我们先来细品下其中的几句歌词:
图片源自邓紫棋的歌《差不多姑娘》“微博差不多的刷,都吃差不多的瓜;那差不多的标题,八着差不多的卦。”这是其中的两句歌词,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整天手机不离手,微博热搜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们不断刷新着微博内容,生怕错过一点对新鲜事物的报导。我们扮演着一个网民角色,喜欢查阅各种明星的八卦。有个问卷调查发现,最容易融入一个新的女生群体的方式就是和她们讨论明星八卦。
当你对这个群体中某一个的偶像非常关注和了解时,这就是你成为她好朋友的信号。除了微博,还有各种短视频,像“抖音”、“快手”已经成为了大多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软件。当我们出门时,你就会发现公交车站、地铁、高铁站、火车站上几乎都在刷着“差不多”的视频,虽然有时是外国友人,但并不妨碍我们刷抖音等,用手指在界面上上滑的动作,出奇一致。无论我们现在扮演的是何种角色,我们的日常生活竟是“差不多”的样子。
02 “差不多”——是我们经历的最好诠释
在我们这个年纪,差不多一起上幼儿园,一起上中学,一起上高中,一起上大学,经历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整个的读书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谈过几段感情,拥有几个知心朋友,去过几个地方,吐槽过几个人,看过几部电影,追过几部电视剧,疯狂过几次,这些,好像在这些年里,真实存在过。
在一张趋于成熟的脸下面,藏着一颗天真的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小时候不喜欢的粉红色,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可爱;在阳光底下吹着五颜六色的泡泡,欣喜若狂;早餐,不习惯喝纯牛奶,偶尔的AD钙真的很好喝。可能是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现实和残酷,没有童真和纯洁。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了那种闪着的光芒,多了一份坚定。走在马路上,习惯性戴着耳机,那些歌词有点深入人心。
图片源自王源的歌《世界上没有真的感同身受》
03 差不多——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无奈
在2018年的那个夏天,毛不易的一首《像我这样的人》唱哭了很多人。我不敢去轻易听这首歌,更怕唱的是我自己。
图片源自毛不易的歌《像我这样的人》
处于这样的一个年纪,有梦不敢追,有喜欢的人不敢轻易下决定。我们本来想大干一场,却连佩剑都没有。本以为上完学,可以更有目标和方向,可以为社会甚至整个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现实总是在各种情况下将我们打回原形。逛商场,发现有喜欢的衣服和包包不敢买;出去玩,只能坐火车和吃泡面;想收拾打扮,却连一支好点的口红都买不起;想和男女朋友约会,口袋空空,不敢多约几次。
我们就是那种扔进人群中,别人都找不着,甚至都不多看一眼的人。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也曾经幻想过自己未来期待的模样,但我们大多数都是以“差不多”的自己不安地度过每一天。还记得高中作文里常用的一段话,是来自《波兰来客》,“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曾经的我们,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现在的后悔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