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则15岁少年大年三十留遗书自杀的新闻,看过少年的遗书,心中不禁吁噓。上网一搜,中学生自杀的新闻并不少见。自杀的原因也是大多是家庭缺乏关爱、学业压力大等。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们出了问题?
01
鸡年的大年三十,云南镇雄县盐源乡盐溪村的一个15岁的少年,自杀身亡。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长期在外。自杀是源于跟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选择这样的方式终结自己生命,同时也对父亲进行了报复。在他留下的遗书中,孩子对父亲进行了谴责。他认为,父亲总是刁难自己,对自己各种挑剔,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遗书中,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父亲平时基本上跟孩子没什么沟通,他们之间沟通最多的也就是钱,而父亲似乎特别不满意孩子的用钱理由。
这是典型的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这样的父子关系在生活中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农村。父母为了家庭成员的生活,出去打工,孩子留守在家里,老年人带着。其实很多父母(包括在城市里的父母),生了孩子跟自己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大多老年人帮忙带着,特别是父亲。这个可能是中国人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即使城市里面,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很多父亲都是处于旁观者的角色。父亲挣了钱,把孩子的生活供养起来,似乎就很负责了,其他的事情都不关父亲的事。至于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心理建设,都是母亲或者老年人的责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爸爸去哪了?”这个节目会火的原因吧。
02
父亲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中究竟应该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亲应该是伟岸的,宽阔的肩膀可以担起一个家,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避风的港湾。中国式的父亲应该是慈父,他是智慧的,可能言语不会太多,可是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总会给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种帮助包含着深深的爱。这样的父亲是温暖的,是充满力量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亲不会很多,这样的父亲形象一般来说都会是在子女也都做父母的时候才会出现。初中生的父母,一般都是中年人。当今社会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负担本来就很重,要做到慈父还真的不容易。大部分父亲对孩子都会有情绪,特别是孩子出现了学习不好或者做错事的时候,对孩子大呼小叫,不问缘由的乱骂一通,还言之凿凿:“老子生你,养你,那么辛苦,你就是这样回报老子的?”。这种时候,孩子会特别委屈。孩子的心中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理解和认可。一次、两次,若干次之后,孩子除了更加叛逆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父母该怎么做呢?孩子在初中阶段已经对这个世界有所认识,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做出改变,我们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多问问孩子,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通过跟孩子的沟通,尝试理解孩子。对孩子的教导也应该循序渐进,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和孩子一起成长。其实,我个人觉得,在面对孩子做错事和学习不好的问题上,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回想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一些类似情况下自己的心理路程,这样才能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理性。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爱的拥抱下成长,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