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宣公二年》载:郑伐宋。宋华元等迎战,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卒,而不送给羊斟吃。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乃驰入郑师,宋遂大败。羊斟的这件事,被史学家作为以私害公的典型写入史册。因为他把一杯羊羹看得比国家还重要,所以遗臭万年。后因以“羊斟惭羹”为记恨小事的典故。史书上对羊斟的评价是:“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以上为摘录整理)另外,羊酌名句“…子为政…我为政”便是“各自为政”成语的来历。
这则小故事,实在令人费解,大军交锋未决胜败,因车夫的个人泄愤,失陷了主帅,这也太儿戏了吧?
是不是现代人伪造的假历史?
幸亏有万能的百度,搜索了一下,果真出自《左传 宣公二年》。让我再沉默一会儿,我还是无法相信如此儿戏的战争场景。
是不是为大人物遮羞盖丑的曲笔讳言?
看过《东周列国志》,并不记得有此莫名其妙故事。仔细去翻终于找到,“郑公子归生伐宋,战于大棘,获宋右师华元”,呵呵,聊聊数字,毫无细节。可见,人家写小说的,都不拿这事儿当真,不然如此有戏剧化的一幕,按照常理应该是大书特书的。
战阵绝非如此儿戏!
古往今来,军法严酷。以戚家军为例,全队退却则斩首队长,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斩首全队,上级阵亡,下级砍头,一级保一级,直到主帅。士兵拼死保护,确保军官人身安全,军官才能勇于攻击,军官冲到前头,士兵又不得不冲锋在前。说是主帅冲锋在前,最后还是士卒冲到最前锋。这也是作战时大将敢于勇往直前,士卒誓死跟随的原因。此外,凡有大将,必有亲兵。大将失陷,按军法亲兵也是要全部斩首的。主帅失陷,全军都有责任,该砍头的将军、校尉、士卒,定然不少。在这次奇怪的大棘之战,即便车夫乱跑,亲兵理应追随,大军理应紧跟,全力确保主帅安全。然而,这次郑宋之间的大棘之战,军队阵列尚未奔溃,主帅却先失陷了,这在是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咄咄怪事。
此事必定有妖!
让我大胆推论一下,当时战场的实际,是不是华元不是未得羊酌之死力,而是未得全军死力。宋军稍一接敌便一触即溃,临到战机,把他给卖了。宋军的军阵退却了,可是主帅所在,目标太过醒目,想退也退不下来,被郑军给强力拿下了。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的推论,华元到底是不是士卒不附,能不能指挥得动军队,不能光从一件事上去参详,也许会有其他佐证。
同样出自《左传》的记载有一则“华元遭睅目之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与郑国作战,兵败被俘,得脱后回到宋国,又去监筑城墙,被筑城百姓嘲笑,说:"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让司机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百姓说:"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完全翻译成今文,就是说逃回来的华元又被委以加强城防工程的重任,筑城百姓嘲笑华元:“那个人哦,打了败仗,丢盔卸甲,还有脸回来呢”,华元命司机回喊:“有牛就有牛皮,犀兕的皮也很多(都是制作皮甲的原料),丢了皮甲,有什么大不了”,百姓回应“纵然有皮,涂在皮甲上的丹漆没有啊!”华元只好说“这帮人嘴多,咱说不过他,咱走”。
由此事此可想见,华元并不受百姓拥戴,百姓并不尊重他,甚至敢于公然嘲讽,华元对自己的群众基础倒颇有自知之名,毕竟法不责众么,如若大敌当前之际,还大肆弹压,后果难测,于是只好远远避开,可谓是灰头土脸,大丢国家重臣、士大夫的脸面。
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评价到“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其实也可以由此推论,华元不受百姓、军队拥护,于是战败被擒,深知自己几斤几两,逃回后,也不敢归罪于全军,只好拿一司机来开涮,与其不敢和群众打擂台、大辩论其实是一个道理。
羊酌冤枉啊!代全军受了贬排!
上下同心,方可一战。古今为将帅者,能不慎乎?

网友评论